首頁 教學名家談成長

應酬時,一個甜甜的電話

字體:16+-

再後來,我有了自己的小家,女兒、妻子和我,我們走出了老家,來到了城裏,一家三口,成了吉祥三寶。我的教育之路也是越走越寬,鄉村小學、鎮中心校、實驗小學,語文老師、副校長、特級教師,一路走來忙碌充實。

我是一個愛靜怕鬧的人,不善交際,不喜應酬。有時工作方麵、朋友之間的飯局,我是能推就推,能逃就逃。為此,還真得罪過一些領導和朋友,不理解的人,覺著我這人書生意氣,隻會工作,不會生活。其實,我害怕赴宴原因有二:一是怕和領導吃飯,不自然,從座位到敬酒到布菜,甚至連說話,都得論資排輩、按部就班,稍有造次,恐惹領導不滿。與其酒桌上找不自在,倒不如在家自由些。二是怕和陌生人吃飯,很尷尬,我在酒桌上的記憶力很糟,剛剛趙錢孫李介紹過,酒杯一舉卻又張冠李戴了。我知道,真誠的敬酒,卻記不住人家的名字或官銜,這真誠大致是令人不愉快的。雖如此,但有些應酬有時又是不得不赴的。我這人做什麽事都挺實誠的,既然赴了人家的宴,就得客隨主便。照理,我有十二指腸潰瘍的病根,飲酒是大忌。但每次,都架不住朋友們的“規勸”,起先是清醒控製少來一點,接著是興致漸濃再加一點,最後是推心置腹痛快幹了。酒這玩意兒,確實不是個好東西,吃它時,它慢慢浸透你的血液,讓你產生“煮酒論英雄”般的豪氣。等到酒勁上來,你就廬山麵目盡顯,從內在的思想到外在的言行,君子小人一覽無遺。我也吃高過幾次,不過我的醉酒方式是“濃睡不消殘酒”,每次喝多回到家裏,一睡就是一天,就像生了一場病,於是痛下決心,再不赴宴,再不喝酒,但常常做不到。

還記得那一回,我的一位師範同學搬家,喬遷之喜,理當親賀。老同學間也久未相見,大家聚在一起,談天說地,憶往昔崢嶸歲月。於是乎,席間彼此推杯換盞,觥籌交錯。正在酒酣耳熱之時,鄰桌的一批客人過來敬酒了,都是教育界的熟人,這個“林校,久仰”,那個“林特,欽佩”,弄得我很被動,不吃肯定是不行的,吃少看來也有礙情意。那天晚上,酒是吃得痛快了,但酒後的罪卻遭大了。回到家裏,我還算清醒,但身體明顯地在搖晃。一向親近的女兒,大概也看出了我的異樣,遠遠地離著我。“爸爸,你是不是吃醉了?”“我清醒著呢……就是頭暈暈乎乎的……沒事的……”妻子和女兒把我扶到床沿邊,我頭一落枕頭,就什麽都記不清了。第二天是星期六,等我睜開眼,女兒都已經從藝校上琵琶課回來了。“爸爸,你酒醒了嗎?”女兒關切地問。我點點頭,“好一點了。”妻子在一旁數落我:“看看你,不能吃酒,逞什麽好漢?喝成這樣,多傷身體!”“爸爸,想吃什麽東西?蘋果,香蕉,橘子,我給你拿。”我搖搖頭,伸出手,拉著女兒的小手。“爸爸,我跟你說,你下次不許喝酒了!昨天看你那個樣子,真嚇人!你還吐了一地,難聞死了!”女兒邊說還邊學著我的醉樣。聽著女兒在我耳邊絮絮叨叨,我覺著羞愧,又覺著幸福。想不到這個小不點兒,最後還給我提了一個建議:“爸爸,下次你在外麵吃飯,我就給你打電話,提醒你不要喝酒。”聽了這個建議,妻子樂了:“聽到了嗎?我打電話,你嫌煩。下次女兒打電話,看你怎麽樣?”還別說,女兒的這條建議還真管用。那天,我們幾個誌同道合的語文老師,在一起琢磨《談禮貌》這篇說理性文章的教學,研討氛圍很濃,一直延續到了晚上餐敘的桌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三句話不離《談禮貌》的教學,一桌的美酒佳肴,仿佛成了一種背景,我們儼然置身在課堂之上。這種氛圍真好,學術研究、生活情趣融為一體,精神追求、物質享受並行不悖。我正在就這一課教學中“言意兼得”的話題,發表建議呢,忽然間餐桌上的手機響起來了,“老爸,請接電話”。滿桌上的人都哄笑起來,不知是誰調侃了句:“看不出來,林特還蠻有情趣的嘛。”我拿起手機,聽到了女兒那甜甜的聲音:“爸爸,我跟你說,今天不準喝酒!不要忘了上次的教訓!還有……”我感覺整個包間裏靜悄悄的,原來大家都在靜聽女兒對我的“忠告”。我趕忙打斷女兒的話:“知道知道,不喝不喝,待會兒就回去,掛了啊!”一位女教師笑著打趣說:“聽出來沒有,嫂夫人就是高明,借女兒這個電話,就把林特罩住了!”於是,大家又一陣哄笑,紛紛舉杯向我敬酒,我連忙把女兒電話這麵擋箭牌拿出來,解釋道:“剛才那個電話,真是我女兒自己打的,這是她和我之間的一個約定。咱們今天少喝酒,多交流,要醉也別醉在酒上,就醉在精神層麵上吧!”坐在我對麵的王主任,一本正經地看著我說:“林特現在是酒不醉人人自醉,你這招警酒電話,我下次得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