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了解禪的老者對我說過,禪宗有兩大流派。一派認為有慧根的人方可入禪,一派認為芸芸眾生皆可得法;一派強調頓悟,一派主張漸悟。如果真有這樣的說法,我大概是屬於後者。倘若語文教學的研究也有所謂的不同流派和方法,我是屬於“田野研究”的一類,是在實踐和思考中逐漸悟得的一種方法。
無論是對什麽問題的思考,無論遇到什麽新鮮的說法,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這在課堂中怎麽體現?這在日常教學中能不能做到?這對實際的教學到底有沒有效果?所以對一些時髦的東西,我都接受得比較慢,更是從不跟風,甚至會唱幾句反調。
我從不由於任何原因而否定對考試成績的應有重視。理由很簡單,如果你是父母,你願意把孩子放到一個據說理念很新但考試成績很差的班上去嗎?我不會。我總認為:一個教師把學生的考試成績作唯一追求,是可憐的;但因為未必科學的所謂改革、因為未必正確的理念而置學生的成績於不顧,則是自私的失職。我不僅這樣要求自己,而且在文章中、在演講中,直言不諱讓學生考好是一個教師的基本職責。新的課程改革以後,我依然這樣認為。新的課程改革沒有也無法否定考試,如果以為新的課程改革必須以讓學生考得差為前提,這肯定是對新課改的誤解;準確理解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按照語文學科的規律去教學,絕不會考差。曲解新課程理念,不按規律教學,自身功底不夠,該下的功夫不花,考差了,責任全在自己。需要重申的是,這絕不是讚頌、肯定唯考試是求的語文教學,也不是無視有些試卷中荒唐得除命題人誰也回答不正確的問題。意思很明白:理想的語文教學不把考試作為唯一的追求,但又能夠經得住應有的考試。在考試評價也在不斷改革的今天,對此我們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