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也曾以為中國的傳統教育很笨拙。
聽說從小上私塾,就是背誦。背了“四書”背“五經”,先生也不怎麽講解,就隻知道打學生的手心。
所以,中國人缺乏創造力。從小隻知道背書,不懂得思考,怎麽會有創造力呢。西方的或者說我們現代的教育就不一樣了:不再死記硬背那些經典;從小認字老師就詳加講解,識字多了以後學生練習寫作文;數學更是做很多很多的應用題。經過這樣的學習,我們可以預期思維得到了充分的訓練,將來當然會更加聰明。
見識多了之後,特別是學習了心理學之後,漸漸明白,事情並不是這樣簡單。
不同的年齡,不同的學習內容,不同的學習目標,適用的學習方式都是不同的,並不是說死記硬背一定是更差的學習方式。
心理學研究發現,對於低齡兒童來說,背誦他們不理解其意義的材料並非難事。從出生到2歲,短短的兩年時間,兒童就可以掌握大量的詞匯,可以熟練地使用口語。這所需要的記憶量是非常驚人的。成年人學習外語時,想要達到同樣的水平,至少需要幾倍的時間。人有一種本能,讓低齡兒童有巨大的無意義記憶能力,好滿足兒童語言和其他方麵學習的需要。這種“死記硬背”的能力,隨著年齡的增加,就會逐漸減少。
從西方引進的現代教育中,背誦的量比較少。讓孩子學習的東西,都以他們能理解的為限。這樣做的好處是,因為孩子懂,所以比較有興趣。但是,這樣做也有一個不足,那就是智力資源沒有被充分利用。低齡兒童有“死記硬背”的能力,中國傳統的教育利用這個能力,在這個時間段讓他們多背誦一些東西,這些東西就被深深地印刻到了他們的腦海中。這樣,兒童的智力資源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雖然當時他們並不懂,但是,當他們長大之後,有了理解能力之後,就可以去深入理解這些早年間記憶下來的東西。這就仿佛一條蛇,在食物資源豐富的時候,不應該吃一點點然後去消化,而應該盡量多吞下一些東西,然後在以後缺少食物的時候再慢慢消化。低齡兒童有能力記憶無意義材料的時候,就仿佛蛇有東西可吃的時候,應該讓他們先“生吞”這些材料,長大後,他們“生吞”的能力不足了,但是消化這些東西的能力提高了的時候,可以再去消化它們。如果不這樣的話,將來消化能力提高了的時候,“肚子裏的存貨”卻不夠多,最後獲得的營養也就不夠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