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高考命題風格通常被概括為“大跨度、小切口、輕靈多變”。對此,20世紀90年代上海高考命題的主要主持者聶幼犁先生曾經作過比較詳細的解說:
在高考目標中,“知識點”逐年減少,至今(2005年)已經比《教學大綱》壓縮了近一半;命題時,又盡可能將“題眼”放在目錄、大事年表(基本知識)和每一章開篇的概述(基本脈絡)這些教、學、考等方麵都能看得見和取得共識的“知識點”上,這對減輕學生記憶負擔、解放思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另外,所有的考查目標(包括史實、觀點和方法,特別是觀點和方法)都突出了學以致用的特征,新材料、新情境、新問題率達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其中又有一半以上必須運用應當掌握的技能、觀點和方法來解題,而與教科書中具體的史實知識關係不大,有的幾乎沒有關係。這就是所謂“海派”風格的基本點。
當然,這樣的風格的形成當然並非一日之功,“背多分”也不是一次考試就能打倒的。它是上海的幾代命題者流下了許多不為人知的汗水,經曆了許多從不諱言的失敗與挫折,以十餘年之力,朝著既定的方向矢誌不移地進行著努力而形成的,並且目標更加清晰,實現的手段也更加明朗。
1990年,上海高考曆史卷中出現了這樣的一道試題:
根據下列論述,聯係有關中外史實,談談你對愛國主義的看法。(20分)
有日本侵略者和希特勒的“愛國主義”,有我們的愛國主義。對於日本侵略者和希特勒的所謂“愛國主義”,共產黨員是必須堅決地反對的。日本共產黨人和德國共產黨人都是他們國家的戰爭的失敗主義者。……我們的口號是為保護祖國反對侵略者而戰。對於我們,失敗主義是罪惡,爭取抗日勝利是責無旁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