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際視野中的課程與教學改革:漢英對照

曆史的回眸

字體:16+-

——對1949~1957年凱洛夫《教育學》

在中國的研究30年評述

北京師範大學 鄭玉飛

摘要:凱洛夫教育學在中國一波三折的命運,啟示我們思考:一個外域理論為何在中國教育界有如此戲劇般的經曆?改革30多年來的相關成果從多角度研究了1949~1957年,凱洛夫教育學在我國的曆史,也總結了這段曆史留給我們的經驗和教訓。有研究者指出凱洛夫教育學理論貧乏,是工作手冊式的教育學,也有論者指出,凱洛夫教育學是斯大林意識形態指導下的教育學,並不是蘇聯真正主流的教育學。但是,凱洛夫教育學提供的簡便操作的教學程序,能夠使教師的教學效率提高的事實誰也不能否認。不能隻看到了意識形態的推動作用,而忽視理論本身的合規律性。關於凱洛夫教育學在我國的傳播以及給予我們的經驗和教訓還有許多問題有待深入研究。

關鍵詞:凱洛夫教育學 傳播與學習 經驗與教訓

凱洛夫教育學在我國可以用“一波三折”來形容。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學習先進的教育經驗,我們引進了蘇聯的教育學,其中以凱洛夫的教育學為主,從1949~1957年,凱洛夫教育學在我國教育領域廣為傳播。從1958年開始的教育大革命,以及1966年開始的“**”中,凱洛夫教育學受到了徹底的批判。在21世紀初期,在我國進行新課程改革的運動中,教育界又一次掀起了對凱洛夫教育學的批判。

從新世紀初開始的新課程改革運動,是在西方先進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進行的一場“哥白尼式”的教育變革。同20世紀50年代一樣,全國教育界也掀起了一場學習國外先進教育理念的運動,不同的是學習的對象發生了變化,選擇學習對象的標準發生了變化。為何新中國成立以來,教育學領域的主流理論都是舶來品?這次新課程改革運動會不會與與凱洛夫教育學一樣或有類似凱洛夫教育學的命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研究者們對凱洛夫教育學進行了深入研究,從不同視角出發,對凱洛夫教育學在我國的傳播以及對我國的影響進行了探討,梳理和總結30年來學者們對新中國成立初期學習凱洛夫教育學的研究成果,或許可以為現在教育領域學習外域理論時增添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