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師範大學 潘新民
摘要:從知識形成角度,當前知識觀上流行一種“知識建構論”。反映在學校教學中,與之緊密相連的知識獲得觀,隨即強調知識不具有傳授性,隻有通過建構式學習,學生才能獲得知識。細究此說法,顯然與長期教學實踐探索出來的教學規律不相符。分析這種學習觀的出現,其理論根源就在於過分肯定了“知識建構論”的教學意蘊,而忽視了“知識建構論”自身固有的理論局限性。堅持以辯證唯物認識論為指導,對“知識建構論”予以反思,有益於重新認識知識形成和獲得的機製。反映在學校教學中,則有助於澄清對知識傳授的誤解,以及認清知識傳授與學生建構式學習觀念之間相得益彰的教學意蘊。
關鍵詞:知識傳授 知識建構論 辯證唯物認識論
近年來,我國中小學課程與教學改革過程中,特別重視學生積極的、主動的、創造性的學習,這是值得肯定的好現象。然而在分析造成學生被動學習的主要原因時,有不少人認為是由於知識傳授造成的。“知識建構論”的適時提出,正迎合了這種批判的需要。一時間,知識是建構的,不具有傳授性,學生隻有主動建構式學習才能掌握知識等說法,在教學理論與實踐中甚為流行,仿佛不提建構,學生就無法掌握知識。針對這些認識,我們想提出兩個問題供大家共同探討:如何理解知識形成是建構的?學生建構式學習與知識傳授衝突嗎?下麵擬就此作些反思和討論。
一、對一種流行知識觀所引發的教學現象的思考
知識觀問題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問題,它包括知識本質、形成機製、類型等多種問題的討論。知識觀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問題,它往往構成課程與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與前提。在當前的教學理論與實踐中,從知識形成角度就非常流行這樣一種知識觀,即“知識是由認識主體主動建構的,它並不是客觀的東西,隻是主體的一種經驗、解釋、假設”(簡稱“知識建構論”)。在學校教學中,與這種知識觀緊密相連的學習觀就是:“學習並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1]。從表麵邏輯來看,這種“知識建構論”,以及相應學習觀是層層遞進的,確實具有內在邏輯關係。但若對“知識建構論”及其引發的學習觀進一步反思,其合理性就值得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