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五卷:比較教育研究 比較教育導論

回顧與展望[1]02

字體:16+-

第三節 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全民優質教育的發展

隨著世界和平發展的進程和國際競爭的日益激烈,教育作為人的生存和發展的權利被提到議事日程,同時,提高教育質量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一、《世界全民教育宣言》

教育民主化思潮興起與第三世界國家的快速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三世界國家不斷發展壯大,他們在獲取民族獨立的同時,努力發展本國經濟,但從“萬隆會議”到“不結盟運動”再到“七十七國集團”,第三世界國家始終麵臨著經濟發展的困境。這迫使一些第三世界國家的學者開始反思本國的發展模式。聯合國拉美經濟委員會首先質疑當時的世界經濟發展模式,他們認為整個世界市場就是由處於“中心”地位的發達工業國家和處於“邊緣”地位的貧困落後國家構成的一個世界分工體係。處於“中心”地位的國家之所以發達,主要是因為他們剝削和壓迫了處於“邊緣”地位的國家。如果“邊緣”國家融入世界市場,就意味著他們可能永遠遭受“中心”國家的剝削和壓迫,永遠成為世界不發達國家。對於“邊緣”國家而言,真正的出路在於“自主內生”的發展。

這種“自主內生”的發展路徑迫切要求各國大力發展本國的教育。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當時全世界共有1億多兒童未能接受初等學校教育,其中包括至少6 000萬名女童;9.6億多成人是文盲,其中2/3是婦女,功能性文盲已成為包括工業化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內的所有國家的一個嚴重問題;世界1/3以上的成人未能學習書本知識、新技能和新技術,以改善其生活質量,並幫助他們適應社會、文化的變化;1億多名兒童和不計其數的成人未能完成基礎教育,即便是那些完成基礎教育的人,也並未掌握基本的知識和技能。[28]與此同時,經濟停滯、環境惡化、債務負擔、人口增長、戰爭、暴亂等一係列問題,使得人們的基本學習需要無法得到滿足,這反過來又限製了各國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