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學會成立之初的二三事[1]
——紀念中國教育學會成立30周年
中國教育學會成立到今年4月,已經整整30年了。孔子曰“三十而立”,學會也由小到大,在教育部的領導下,在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愛護和澆灌下,已經成為參天大樹,成為我國最大的群眾學術團體。我作為第一屆理事會常務理事,親曆了這30年的過程。回首往事,感慨萬分。我想利用這個機會,講點當時的故事。
中國教育學會地地道道是改革開放的產物,是在鄧小平“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思想指導和關懷下成立的。1978年9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教育部聯合召開全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工作規劃預備會,我當時作為北京師範大學文科處處長參加這次會議。會後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於光遠同誌和該院哲學所的陳元暉同誌又召開了幾次座談會,討論教育問題。在一次會上我提出應該成立中國教育學會。我說,我國養豬有畜牧研究所,製煙有煙草研究所,連釣魚都有釣魚協會,為什麽培養人才的教育就沒有教育學會?當時陳元暉同誌很讚成我的意見。不久社科院在公安部禮堂召開了一次有上千人參加的大會,陳元暉就推舉我在大會上發言,講講教育的重要性和提出成立中國教育學會的倡議。我的發言得到了與會者的鼓掌和讚同。以後,在教育部董純才等同誌的努力下,得到鄧小平同誌的親自批準,中國教育學會於1979年4月12日正式成立。會長為董純才,名譽會長有楊秀峰、成仿吾、陳鶴琴,理事和常務理事都是老一輩教育家。可能因為我曾積極呼籲成立中國教育學會,也可能因為我當時擔任北京師範大學教育係係主任,作為北京師範大學的代表,我也被選為常務理事,是常務理事會中最年輕的一員。
中國教育學會是在第一屆教育科學規劃會議期間成立的。1979年3月23日至4月13日在北京海運倉總參招待所召開第一屆教育科學規劃會議。那次會議規模很大,參加會議的有教育界專家學者、教育行政部門領導幹部共269人。規劃領導小組由原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健和王鐵負責。因為當時沒有教育科研經費,王鐵就說,這次規劃隻能是“誰烙餅誰吃”。這句話後來成為王鐵的名言。我當時申請了“魯迅的教育思想與實踐”這一課題,並被列為重點。但既沒有經費,也沒有人檢查、鑒定,隻好“自己烙餅自己吃”,課題成果於1981年在魯迅一百周年誕辰的前夕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