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十卷:綠葉集 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

少一點感恩,多一點責任[1]

字體:16+-

前天是西方的母親節,我國也效仿起來,報紙紛紛報道子女向母親孝敬祝福的消息。用西方的節日來弘揚中華孝的美德倒也是一種中西文化的融合。作為一個耄耋老人,看到許多年輕人孝敬母親,尊敬長者成為社會風尚,自然感到特別高興和欣慰。

但是看到某報刊登的一張照片,某所學校學生集體在操場上給母親洗腳,卻感到極不舒服。母親節難道就是給母親梳頭洗腳?洗漱沐足本來是個人的私事,拿到大庭廣眾並不太雅觀。這可謂母親節的本土化了,可惜不太現代化。教育確需要某種形式或儀式。但這種形式或儀式是需要反映本質並經過精煉,有深刻內涵的。給母親洗腳,卻並不反映孝的本質,父母在健康之年是不需要子女幫助洗腳的。這隻能說是一次表現,能對學生的教育起多大的效果,實在難說。

現在大家都在講感恩教育,我不知道西方的母親節是否就是對母親感恩的節日,但我實在不大讚成什麽感恩,我覺得應該提倡責任教育,教育每個公民都要對社會負責任,對家庭負責任,對自己負責任。

魯迅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發表於1919年《新青年》月刊第六卷第六號。開篇就講,寫這篇文章,“其實是想研究怎樣改革家庭”,提出一個當時“招致‘聖人之徒’麵紅耳赤”的斷語:“父子間沒有什麽恩”。魯迅有多篇文章談家庭改革問題。為什麽他這樣熱衷於家庭改革呢?因為他認為封建倫理集中反映在家庭問題上,同時子女是每個家庭的未來,擴大來講是社會的未來,因而改革社會要從改革家庭做起。魯迅根據進化論的觀點,闡明任何生物“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續這生命;三,要發展這生命(就是進化)”。要保存生命,就要攝取食品;要延續生命,就要生兒育女;要發展生命,就要教育好子女,使他們健康成長。所以父母生兒育女,是生物的本能,並非對子女有什麽恩。魯迅還認為,生物都有愛的天性。任何生物“總是摯愛他的幼子,不但絕無利益心情,甚或至於犧牲了自己,讓他的將來的生命,去上那發展的長途”。他提倡“父母對於子女,應該健全的產生,盡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可見父母養育好子女是一種天性、一種責任、一種愛。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最純真的愛,是對自己生命發展的愛,是對未來的愛,絕無利益心情的愛。如果父母總想從子女身上撈點什麽好處,那就連動物都不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