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張之洞到梁漱溟,從周敦頤到葉劍英,廣雅曆來與曆史名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從山長樓到冠冕樓,從清佳堂到昭明樓,廣雅的樓宇總是給人一種既古老又青春的感覺。蔥蘢的古木,古樸的石道,厚重的碑亭,向世人展示了一個典雅的學府,文化的殿堂。
(一)最是人文能致遠
清道光年間,張鍈在興義任職,府第裏遍植蓮花,張之洞對蓮的喜愛大抵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年僅11歲的張之洞曾即席作700餘字的《半山亭記》,震驚四座,其中就透露出他對蓮花的迷戀與讚歎。
為此亭也,則勝跡不令就荒,名花俱能見賞,凡夫出塵拔萃,必無沉滯而不彰矣,所以謂之與民同樂也。不誌其佳,使花香山翠湮於野塘,不傳於奕世,是貽林泉之愧也。
——《半山亭記》
不管是不是因為蓮花,張之洞對周敦頤的敬仰與推崇是毋庸置疑的,故在廣雅書院東北方向修築濂溪祠,專供祭祀濂溪先生。周敦頤,別號濂溪先生,宋儒理學開山鼻祖,其傳世名篇《愛蓮說》為人們誦讀了近千年。其實,周敦頤與廣東的淵源匪淺,當年他曾任廣東轉運判官,德惠百粵,而且其一支後裔在廣州生根繁衍至今。
濂溪祠坐北朝南,占地麵積約兩百平方米。正門木額匾上書正楷“濂溪先生祠”五字,二進後牆正中供濂溪先生牌位,上書“先賢濂溪先生神位”。但曆經歲月洗禮,濂溪祠一度變為齋舍,再而為工房,後而為倉廩,幾經風雨侵蝕,往日盛景,已不複存在。直到2008年,廣雅中學重修濂溪祠,祠中立周敦頤之銅像,以贍聖儒之尊;牆麵鐫刻愛蓮說文章,以養君子之品。重修之後的濂溪祠還被賦予新的使命,它成為廉潔修身的教育平台,先後舉辦了“雅人雅興雅集”藝術展覽和“廣雅·濂溪文化藝術展”。通過遊園賞荷、邀請周敦頤後裔解讀“蓮花精神”、播放廉潔教育成果展示視頻等舉措,廣雅中學響應新時代國家的號召,讓“廉潔文化進校園”。廣雅師生在此共同感悟蓮的“濯清漣而不妖”,保持人的自然和心靈美德本色;感悟蓮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勉勵自己腰杆挺直,胸襟豁達,永葆青春活力;感悟蓮的“亭亭淨植”“香遠益清”,提高自己的美譽度,促使自己美德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