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發現,讓教育更和諧:廣東廣雅中學和諧優質教育探索

一、穿越百年時空的見證

字體:16+-

從廣雅書院到廣雅中學,它穿梭於時光的隧道之中,遷徙於煙雨的大地之上,見證了一個多世紀的塵世沉浮,見證了近代教育百年的興衰榮枯,也見證了數輩人的命運起落。

(一)新式書院領跑者

每逢大考或重要節日活動,廣雅人都要跪拜張之洞,祈求“洞爺顯靈”。“洞爺”是廣雅學生對張之洞的昵稱,他是廣雅的創始人。

1886年即將入冬時,49歲的張之洞來到廣州城西源頭村,一眼就看中了這裏的雲山迤邐、風土清曠、交通便利,近省城而無喧囂之累,不喧不寂,是理想的辦學之地。

張之洞除了是我們所熟知的晚清重臣之外,他還是中國教育近代化的開路先鋒,對中國近代教育做出了莫大的貢獻,並且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清末管學大臣張百熙當時稱讚他為“當今第一通曉學務之人”。張之洞一生致力於傳統教育的改革,主張天下廣設各級學堂,創辦的書院多達幾十所,其中就包括廣雅書院。

在不辭辛勞覓得佳地之後,張之洞寫信給當時的端溪書院山長梁鼎芬,字裏行間,掩飾不住內心的興奮,極盡溢美之詞地詳細描述了此地的形勢。梁鼎芬是土生土長的廣東番禺人,“嶺南近代四家”之一。曾因彈劾李鴻章,名震朝野,也因此開罪了慈禧,被連降五級,自鐫一方“年二十七罷官”的小印,憤而辭官。歸南之後,梁鼎芬遇到了正出任兩廣總督的張之洞,並深得其賞識。廣雅書院建成之後,張之洞任命梁鼎芬為廣雅書院的首任山長[1]。

最後得源頭村一處,東北則雲山迤邐而來,注於粵秀,連山盤行環其東,北江抱其西,後枕增埗以北諸遠山,前帶彩虹橋下河,字東北而東南、而正南、而西南、而西,回繞如帶。再近則一路經其前,亦回抱有情,南麵平疇數百畝;平疇之外,則南岸諸村,林木蔥鬱,高山大河,左回右抱,雄秀寬博,似兼有之。距北門六七裏,距增埗裏許,距城距河既不甚遠,而非塵囂所到,頗於書院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