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讀書:讓力量植入心靈

學會用書

字體:16+-

讀書的目的是什麽?我們為何要讀書?這是很重要的命題。表麵上看,這兩個問題是自明的,其實是自迷的。尤其是在讀書實踐中,人們往往為讀而讀,並不明了讀書的真諦,目的的混沌性、遮蔽性十分突出。我們有些人書讀了不少,但並不知道為何而讀。比如,尋章摘句,死於他人言下;比如,矜奇炫博,武裝自己的嘴巴;比如,讀而無用,使自己的頭腦成為“雜貨鋪”。這些其實都有悖於讀書的初衷。毛澤東同誌指出:“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從認識論的角度看,讀書是人的一種認識活動。認識的目的不僅在於解釋世界,更在於改造世界。再從知識、理論的本質看,理論的本質在於解蔽,在於指導人們的實踐,使人獲得行動的解放和自由。由是觀之,讀書的旨歸、落腳點在於應用,在於實踐,換言之,讀書應重在用書。隻有用書的讀書,才是真正的讀書。

學會用書的重要性,還可以從一些名家的論述中見其一斑。古希臘“悲劇之父”埃斯庫羅斯說過:“聰明的人不是具有廣博知識的人,而是掌握有用知識的人。”蘇霍姆林斯基則認為:“人的智力發展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取決於他是否善於在知識的浩瀚的海洋裏辨明方向,是否善於利用知識的倉庫——書籍。”培根說:“狡黠者鄙讀書,無知者羨讀書,唯明智之士用讀書。”梁漱溟的觀點是:“真學問的人,學問完全可以歸自己運用。假學問的人,學問在他手裏完全不會用。”英國有個名叫阿克頓的所謂“學者”,他一生的唯一嗜好就是讀書,家中藏書18萬冊,終身勤奮攻讀,不少書都能背下來,可以稱得上是知識淵博、學富五車之人,可是直到他68歲生命結束時,一篇論文也沒留下,也沒有提出任何有創造性的見解。這就是不會用書而產生的“阿克頓”式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