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讀書:讓力量植入心靈

讀書與養心

字體:16+-

讀書是人類文明進化至今而生成的最偉大的功能和特質。動物,即便經過訓練也隻對第一信號係統(如食物、聲音、光源等)有反應,而人卻可以對第二信號係統——抽象、間接的文字符號有反應,即人是具有讀書能力的存在。這就是人高貴的地方,是人超越於世界上所有其他物類的獨特的本質。所以,卡西爾說:“人是符號的動物。”養心是指人的精神需要和心靈的優化與成長。

讀書與養心是人與世界精神關係的聯結

讀書與養心的關係可以表述為:讀書是手段,養心是目的。目的靠手段生成,手段服務於目的的實現;反之,目的是手段發揮作用的指向和歸宿。讀書與養心是人獨有的精神品位和境界。動物為了生存,可以與世界結成物質的關係,選擇和獲取它們生存所需的環境與食物,而人則不僅此。豐子愷先生說過,人的生活有三種境界:一是物質的境界,大致在衣、食、住、行層麵;二是精神的境界,主要指文學藝術人文修養層麵;三是靈魂的境界,是指人的信念、信仰、理想情懷層麵。人應該追求靈魂的境界,有理性,有靈性,有詩性,有血性,有超越世俗的情懷,心靈強大而充實,靈魂美麗而高潔。這種超越物質的精神和靈魂的境界,對人而言也不是自發、自動生成的,而是需要“養”的。印度狼孩卡拉瑪錯失受教育的機會,從8歲開始回到人間,在辛格夫婦的悉心教育下,曆經4年才學會6個單詞,直到17歲死去時,智力水平隻相當於3~4歲的孩子。這是一種不可逆轉的“發展關閉”現象。同樣,如果我們不讀書養心,精神和靈魂就永遠難以達到它所能達到的高度。

古人特別重視身心修養。“修”的本義是整治、提高、修飾;“養”的本義是存養、培育、撫育。有的偏重修身,那是注重激發身體潛能;有的偏於修心,那是強調增進心靈智慧。為了物質生存,人首先需要吃、喝、穿、住,需要養身,這就是董仲舒所說的“利以養體”。人隻有有了謀利的本錢——身體,保衣食無憂、心氣健旺,才能進到讀書養心的精神層次。正如特級教師王崧舟指出的:“人有三個生命:生理生命、社會生命、精神生命。生理生命主要通過吃飯和呼吸來解決;社會生命主要通過交往來解決;而精神生命主要通過讀書來解決。”讀書解決的是精神問題,也就是養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