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在我的博士論文《尋找失去的道德自我》的基礎上,經過再次加工,進行一些必要的豐富和充實而完成的。全書的寫作,從醞釀到定稿前後經曆了五年多的時間。對於道德自我這個論題的思考,發軔於博士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會,當時隻是粗淺地覺得對於道德教育不能忽視了道德主體的自我建構,回來後覺得有很多需要繼續深入的地方。2008年嚐試以道德自我為題申報了教育廳高校人文社科項目,順利獲得了立項,奠定了我研究的信心。之後我繼續深化對此題的思考,博士論文也以此為框架得以完成,獲得了眾多博士生導師的好評。以此為基礎,2009年我以“道德自我的德育價值及培養體係”為題申報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獲得了立項資助。在完成課題的過程中,我重新梳理了博士論文的內容,發現在寫作思路上有一些不夠完善的地方,對道德自我的很多問題還沒有講清楚、講透徹,於是重新調整了論文的邏輯框架,站在當前中國學校教育視閾的現實背景下,將道德自我的研究由微觀層麵轉入宏觀的視域。
康德曾經說過:“一種教育理論是一種壯麗的理想,即使不能立刻實現也無關緊要。雖然加以實現有許多困難,也不要將其視為幻想,或者將其貶低為一種美夢。”將道德自我概念引入道德教育研究領域,期盼的正是從根源上尋求中國學校德育理念和方法的整體創新。在長期教育實踐的感受與思考中,我關注最多的是道德教育的困境,德育的實效性始終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心結。道德教育的症結在哪裏?來自於德育現實的體驗與觀察,使我很清楚地看到現行學校德育秉持的大都是一種“轉化”論,用外在於人的強力將規定性加之於人,然而,以道德的外在化、客觀化來替代人的自我意識、自主作用,最終結果是貶低了人的精神、否棄了人的主體性,永遠也無法保證長久和永恒的道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