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就是一個在試錯中不斷成長的過程。努力後的失望、奮鬥後的挫敗,一個錯誤的決定、一句冒犯的話語或者辜負他人的期望,都可能讓我們感到懊惱、悔恨,甚至在心底不斷地譴責自己,繼而背負不必要的心理負擔,造成身心傷害。但更多的時候,憤怒、怨恨、不原諒可能來自外在的原因,比如他人的嘲弄與不敬,人際關係的中傷和背叛,身體、財物上的侵害與損失,文化的衝突與冒犯……
遭受負性事件的人們常會產生無法遏製的憤怒、悲傷、不滿等負性體驗,盡管有些事件已經過去了很久,但如果沒有得到很好的處理,當事者依然會處在負性情緒的旋渦之中,無法獲得內心的平靜。哪怕它現在已經在意識層麵消失,但是它仍然在不經意間通過各種方式和姿態呈現在生活的各個角落,造成揮之不去的夢魘。不管這種負性情緒是指向自己還是指向他人,其實都是自我防禦機製下的一種自我保護。走出陰霾,平複內心,回歸內心的平安喜樂,除了自我保護,我們或許不隻有一種方式,就像海倫·凱勒說的:“教育的最高收獲,乃是學會了寬恕。”
一、寬恕與身、心、靈健康
研究表明:寬恕可以平息憤怒,可以使具有破壞性的想法變成較平靜、較健康的想法;寬恕可以使人以比較文明的方式對待傷害自己的人;寬恕可以使人與自己、與其他人的互動更加良好(也許你對室友的憤怒會讓你失眠,會波及不支持你的朋友,寬恕室友會對你自身與你的朋友有益);寬恕可以增進你和傷害者、冒犯者之間的關係;寬恕能使傷害者、冒犯者反省並停止其不當行為;寬恕能提升對方的人格品質;寬恕可以強化自己的信仰,如果信仰要我們寬恕人的話;寬恕保護自己並關愛他人,是符合道德的。無論過錯方如何對你,寬恕是仁慈的行為,也是對他們表達關愛的道德善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