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大學教育已經開始從精英教育階段進入大眾教育階段,大學生已經成為一個非常龐大的生命群體。客觀地說,大多數大學生人生目標堅定、學習積極性高、生活有序、茁壯成長,為未來做好了準備。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後,在人生道路上迷失了方向,不知未來也不想未來,生命價值失落,生活處於迷惘之中。曾經的“天之驕子”們,頂著學業、就業、生活“三座大山”,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生命困頓現象。生命困頓,泛指我們在人生過程中遇到的生活挫折、生命痛苦和人生險境,這可能使我們的生活一團糟,生命無從舒展地健康成長,人生也一事無成,甚至於惹禍遭殃、中斷生命。[1]大學生的生命困頓在學業、生活、人際以及精神等多方麵都有呈現。
一、學業上的無目標性
現代中國大學教育主要是科學性知識教育,而缺乏人文性生命教育。在這種教育體係和教育內容中,大學生難以找到生命的價值和生活的意義,學習成了純粹外在性的要求,而不是成就自己生命的內在需求。因此,當“上大學”這一外在目標變成現實後,大學生也就喪失了學業上的目標。
大學生本來應該以學業為主,但學校中的學習似乎無法安頓其身心。據清華大學副校長袁駟介紹,清華大學學工部曾做過一次學風檢查,有一門課,選課的學生至少有40人,但3次檢查,每次上課的人數都比上一次少,最差的一次打上課鈴的時候隻來了五六個學生,最終教室裏也隻坐著20個學生。“不管是精品課還是其他課,也就70%的上座率,和課程的好壞無關。”[2]為什麽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因為大學生們認為,這些課不符合自己學習的功利目標。在上小學、中學時,學生們上課往往比較認真,因為每一門課都直接對應著升學考試,學習成績的好壞關係到能否上重點小學、重點中學,能否考上好大學。而考入大學後,學生們的這種功利性的學習態度仍然自動地發揮著作用。許多大學生發現:所上的課似乎並不能讓自己成功找到工作,也不能讓自己賺大錢;而且社會不公正的存在,使找工作、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往往取決於背景與關係,既然如此,上課最好的選擇就是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