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親情關係主要表現為家庭親情關係。家庭中有三種基本關係:夫婦關係,父(母)子(女)關係,兄弟(姐妹)關係。《孟子·滕文公上》曰:“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在中國傳統社會,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五種關係,是最基本的人倫關係,即所謂“五倫”。而家庭關係便占了“三倫”,可見其對中國人的生命與生活具有的根本意義。
一、作為親情的夫婦之道
夫婦關係不是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因此不應屬於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親情關係。但是,夫婦關係本身有一個從“情愛”到“恩愛”到“道義”再到“堅貞互信”的發展曆程,而且夫婦關係誕育出父(母)子(女)關係,有真正的血緣關係產生。所以,夫婦之間的道義關係,是基於親情的情義關係的重要內容。
作為親情的夫婦之道,是作為愛情的夫婦關係的升華和超越。這種超越和升華的第一步便是夫婦“恩愛”的建立。盡管夫婦之間的男女之愛,最初或許純粹出於男女的本能之愛。但是,基於人的自覺性,對夫婦之間彼此之“愛”的愛,超越了純粹滿足個體欲望的念頭。即使從欲望滿足本身而言,夫婦之間也可以將這種情欲上的相互滿足視為對方的一種“施與”。
但是,從夫婦在生活上表現出來的彼此互助體恤的行為中,是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們相互之間是有恩愛、恩義或恩情的存在的。比如,因為對愛的自覺,一個人在追求其本能欲望的滿足時,就會有所顧忌而照顧對方的意願;因為照顧對方,就會產生對對方的心理有體貼與了解;有此體貼與了解,一個人就不會肆意追求自己本能欲望的滿足,而是有所節製;有彼此間的體貼、了解與節製,加之人與人間自然存在的互助同情,夫婦之間便會有對對方的一種感恩意識。當這種感恩意識使得夫婦之間的“恩愛”得以建立時,對這種恩愛、恩義或恩情的自覺,即可以有承恩的真實感。順著這種承恩的真實感,中國人稱良好的夫妻關係為“恩愛夫妻”。“恩愛夫妻”這一稱謂,是中國文化的一大創造,它使得人們在夫婦之間的“愛”中,去發現隱藏於情欲之下的“恩”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