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是一個具有深厚的曆史傳統與文化底蘊的獨特組織,目前麵對來自環境的種種壓力,如政府的強烈幹預、財政的日益拮據、納稅人的不斷抱怨,作為它自身文化個性與品格體現的傳統大學精神與理念、組織的結構與製度化特征等,都成為人們所責難和質疑的對象。現代大學的種種舉措更成為人們抨擊的焦點,諸如人才培養質量滑坡問題、辦學效益低下問題、學術規範、大學精神缺失問題,等等。大家不禁追問:大學怎麽了?到底出了什麽問題?
一、“三個不滿意”
我國正處於高等教育大發展、大改革、大動**時期。大學規模急劇膨脹,校園建設方興未艾,日新月異,科研課題和科研經費逐年攀升,學科專業與日俱增,教學改革花樣翻新,行政管理推陳出新。校園內彩旗飄飄,標語橫幅目不暇接。但是,在這一片繁榮的背後,大學卻危機四伏,出現了資源危機、價值危機、製度危機、質量危機和公信危機。[1]具體表現在:政府、社會、大學的“三個不滿意”:其一,政府不滿意。當下在國內,政府是高校投入的主體,是最大的股東,是大學的舉辦者(除一部分民辦高校和獨立學院外)。舉辦者認為大學忽視社會服務功能,理論脫離實踐,辦學效率低下,沒有起到社會“加油站”的應有作用。其二,社會(家長、用人單位)不滿意,認為校園到處充滿商業訊息,教授隻顧報項目、做項目、結題、報獎,無暇照顧學生。培養出的學生隻懂書本知識,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弱;合作意識、社會責任感不足,質量滑坡,畢業生就業率低、缺少公平意識,等等。其三,學者們(教師)不滿意,認為當前高校自主辦學地位不足,行政化、官僚化嚴重,缺少自由、寬鬆的學術氛圍,“去行政化”呼聲強烈。在社會逐利大潮的影響下,大學出現了與社會價值取向一致的一波又一波的發展熱潮,“升格熱”“改名熱”“建設熱”“合並熱”“擴招熱”,等等,社會政治可以說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在實質上都主導了大學的發展。而大學從本來應該是引領社會文明和進步的角色,蛻變為名副其實的社會的奴仆和工具,成為沒有方向、沒有靈魂、沒有品格、沒有精神的流浪者。大學逐漸失去了“海上之燈塔”“社會之明燈”的社會精神家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