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方
雅典人審判並處死蘇格拉底(Socrates),是西方文明史中的重要事件,這個事件與雅典的學術自由狀況有密切關係。但是,由於時間久遠和第一手資料闕如,後來的研究者對於蘇格拉底本人,以及他死亡的真正情況,尚有爭論。
後人心目中蘇格拉底的哲人形象,大部分來自他的學生柏拉圖的著作。在柏拉圖描寫蘇格拉底審判和死亡的四部對話錄《歐泰弗羅篇》《申辯篇》《可裏多篇》和《斐多篇》中,蘇格拉底是像俄狄浦斯或哈姆雷特一樣的悲劇英雄。但是,在蘇格拉底的朋友喜劇詩人阿裏斯托芬(Aristophanes)和他另一位學生色諾芬(Xenophon)的著作中,蘇格拉底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個形象。在色諾芬筆下,蘇格拉底俗不可耐,出言陳腐庸俗。阿裏斯托芬為蘇格拉底寫了一部喜劇《雲》,還在其他幾部喜劇中讓他登場,在這些劇作中,蘇格拉底是一個醜角式人物,作者對他進行了無情的嘲弄。
按照柏拉圖的說法,蘇格拉底公共生活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大街上與青年人辯論,教會他們思考,鼓勵他們使用自己的智慧考察和批評流行觀念,改進生活。這得罪了他的同胞。三位雅典人,富有的鞣皮匠阿奈特斯、“年輕而不著名的”悲劇詩人美萊特斯和“默默無聞的”演說家萊康,他們控告蘇格拉底不信神,腐蝕青年。雅典陪審法庭判處他死刑,他最終飲鴆而死。柏拉圖的說法長期以來已為學術界普遍接受,這個事件通常被後人當作雅典民主不能抹去的黑色汙點。
美國報人斯東(I. F. Stone)的研究對柏拉圖的解釋提出質疑。斯東認為,蘇格拉底死於他與自己所在城邦的衝突,而“衝突的起因是他在哲學的三個根本問題上與他的大多數雅典同胞乃至與古代一般希臘人有著深刻的分歧”[1]。第一個問題,人類社會群體的性質是什麽?雅典人認為,人類社會群體是一個“polis”,即自由城市,“polis”是自我治理的,其中的統治者就是被統治者自身。而蘇格拉底認為,人類社會群體是“一夥人群”,它需要“那個知道的人”來統治。這是一個根本問題,後麵兩個問題都與這個問題有關。第二個問題,什麽是美德和知識? 雅典人認為,美德是理性地參與城市的政治。蘇格拉底的命題是知識即美德,而真正的知識是得不到的,城市中的多數人並沒有自我治理所需要的美德和知識,所以,他們需要別人來統治。第三個問題,何謂幸福的生活?雅典人認為,公民是通過充分參與城市生活和事務而得到教育和完善的。蘇格拉底對青年人言傳身教的是退出城市政治生活,他認為這是靈魂完善的必要條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