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變革時代大學的核心價值

第五節 大學教育“以人為本”?

字體:16+-

接下來我們討論大學教育的一個基本問題:大學教育工作的基本依據是什麽?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會決定大學教育工作的實踐,也會影響具體的教育政策。我們麵前的選項可能有:“以人為本”;“服務社會”;“質量優先”等。

“以人為本”最受青睞,近年來常見於政府文件、學術論文和各種宣傳材料中。然而,“大學教育以人為本”,卻是一個含義模糊、容易產生歧義、甚至讓人質疑的提法。

大學教育以人為本,其中的“人”是指誰呢?大學中有學生、教師、行政人員和其他工作人員。在很多人心目中,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大學教育要以學生為本。而對於“大學教育以學生為本”的涵義,可以輕易地解釋為,大學教育工作要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和關愛學生,傾聽學生要求,以學生利益為教育工作的出發點,促進學生健康全麵發展。

這個解釋大致不錯,但認真推敲起來未必就都沒有疑問。幾個相關的問題要討論:大學教育為何而存在?學生的要求和利益是否為大學教育工作的基本依據?

大學教育為學生而存在嗎?唯唯,否否。考察大學發展史可以發現,最早的中世紀大學是11世紀因伴隨“新知識”在歐洲的傳播而激起青年人的求知欲而產生的,最古老的博洛尼亞大學是一所學生大學。[1]所以,可以推斷,至少在最初,一些大學是為學生而存在的。但是此後不久,一些地方統治者就意識到大學對他們的統治的意義,開始建立自己控製的大學。從其本意而言,這些大學就不是為學生而存在,而是為某些社會責任而存在。今天的大學更不用說,要承擔很多責任,很多團體(政府、企業和非營利組織等)和個人(學生、教師、校友等)都與大學有密切的利益關係。不僅大學承擔的不同責任之間可能會有衝突,與大學利益相關的組織和個人之間的利益和要求可能也並非完全一致,在不一致的時候,大學顯然不能僅僅服務於一些人的利益而不顧另一些人的要求。比如,一個學生想以較低的學術標準畢業(這可是他非常迫切的願望和強烈的要求),大學應不應該允許呢?學校資助者(不管是政府還是其他機構和個人)可能不會支持大學這樣做,因為這不符合他們支持學校的初衷;校友和其他在校學生肯定會反對學校這樣做,因為這可能降低他們畢業文憑的價值;教師和行政人員也不一定會支持學校這樣做,因為這可能有違於他們對學術和職責的忠誠。由此而造成教育質量降低,不符合除提出要求的學生之外所有與大學利益相關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