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種子撒在肥沃的土壤中一樣”,是的,如果說生命最初的形態是種子的話,那麽,生長就是所有種子的信仰。生長需要土壤,需要陽光、空氣和水分。有些地方,生態條件不好,土壤貧瘠,空氣稀薄,光照和水分不足,種子的生長十分艱難。而我是一顆幸運的種子,我的故鄉為我的精神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生態和豐沃的條件。
(一)家在常山村
在生態學中有一個詞語叫“生境”,生境又叫棲息地,是生物個體或種群所處的特定環境,比一般說的環境更加具體。
1967年3月11日,大地回春的時節,我出生在我的家鄉——湖南省長沙市寧鄉縣花明樓常山村。這裏,曾經是我的童年生境,而今,依然是我的精神棲息地。
花明樓位於寧鄉縣東南,據寧鄉縣誌記載:“昔有齊公,擇此築樓,課其二子攻讀其中。”後人取南宋詩人陸遊名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意境,取名“花明樓”。
齊公何以擇此築樓?因為花明樓踞白鶴之嶺,依靳水之濱,北聞洞庭濤聲,南貫韶峰瑞氣,東望嶽麓丹楓,西接雪峰碧色,實乃風景奇美、韻味悠長的錦繡之地。
地靈則人傑,古往今來,花明樓人才輩出。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楚大夫靳尚受封於靳江,至今,大夫堂楚韻猶存;明末清初,又有陶汝鼐以詩、文、書俱佳,名動海內,時人譽之“楚陶三絕”;至於湘繡巧藝能手楊世焯以國畫之法植入繡藝,為湘繡別開洞天,堂孫女楊佩珍更以此繡成羅斯福肖像,使湘繡轟動世界;嘉慶一朝,竟出王坦修、袁明曜二士為千年學府嶽麓書院兩任山長,更有袁明曜撰聯“惟楚有才,於斯為盛”流芳千古;後有抗日忠烈之士齊學啟,詩雲“壯烈足稱中華魂,光輝史冊萬萬年”……當然,時人知道花明樓,多因為忠國愛民、修德守真、鞠躬盡瘁的一代領袖劉少奇。劉少奇傳花明文功武略之盛,享中華千秋萬世之名,是花明樓的驕傲,更是花明樓晚生後輩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