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20世紀美國教師教育思想的曆史分析

第一節 學術取向教師教育思想的發展

字體:16+-

一、“二戰”後美國學術取向的基礎教育改革

“二戰”結束後,美蘇兩霸進入冷戰階段,冷戰的核心是軍事、科技之戰。當時,獻身於科技之戰的美國科學家、軍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開始譴責學校中的反智主義傾向。1957年10月蘇聯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更是沉重打擊了美國的自信。美國公眾認為教育對國防、科技的落後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公立學校改革勢在必行。

批評者指責美國公立教育沒能保護“美國主義”(Americanism)的價值,沒有培養學生的忠誠、愛國等品質;學校缺乏真正的學科教育和嚴格的教學;學校課程枯燥,各地製定的學業標準要求不高。在這些批評聲中,備受譴責的是進步主義教育和1945年以後出現的“生活適應教育”。“生活適應教育”起源於美國聯邦教育署的職業教育部,其支持者認為它是對學生的“真實生活”需要的創新性回應。它提倡培訓高中學生學會基本的生存技能:如適應社會的工具、職業培訓的基本知識等。反對者認為它是進步主義教育的另一種偽裝。

在這種曆史條件下,要素主義教育思想占據主流。要素主義認為課程內容首先應該反映人類文化的“共同要素”,主張通過係統的組織嚴密的教材對學生進行理智訓練,強**學過程中教師的中心地位,主張嚴格的學術標準和紀律要求,鼓勵學生勤奮刻苦,重視學術成績的提高。曆史學家貝斯特(Arthur Bester)從1952年就開始批判公立學校的反智傾向,尤其批判“生活適應教育”。1956年,貝斯特創建由他擔任主席的基礎教育協會,要求美國基礎教育回到歐洲傳統的教育模式。另一位基礎教育的批評者裏科弗(H.G.Rickover)是美國戰後啟用參與教育改革的重要科學家之一,他反對進步主義教育思想,主張美國教育應該采取嚴格統一的學術標準、注重心智訓練、強調紀律、權威主義。此外,著名科學家、外交家和教育家科南特在對全國103所中學調查之後於1959年出版《今日美國中學》,提出在綜合中學中實施能力分組,加強天才教育,設置數學、科學和外語作為必修核心課程的改革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