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業發展的主要模式
當前,我國國際貿易學科發展主要有五股重要的力量,分別是工科院校、綜合大學、財經院校、外貿院校和高職高專。由於這五類院校都有一些自身的辦學特色,不妨將它們概括為國際貿易學科發展的五種模式,即工科院校發展模式、綜合大學發展模式、財經院校發展模式、外貿院校發展模式和高職高專發展模式。
1.工科院校發展模式
20世紀80年代初,為了適應對外開放的需要,擴大我國機電產品的出口,加快高教改革的步伐,一批工科院校試行設置了工業外貿本科專業。1986年,原國家教委正式批準設立工業外貿專業,許多工科院校隨即正式設置工業外貿專業,培養兼具機電產品知識和外貿業務能力的複合型人才,並取得很大成功。
當時開辦工業外貿專業的典型高校有湖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華中理工大學、北京工業大學等數十所高校。例如,湖南大學早在1981年就以“機械銷售與外貿”的專業名稱招收本科生作為開辦工業外貿專業的試點,1983年正式采用“工業外貿”的專業名稱,在完全具備了開辦工業外貿專業的條件後於1985年正式申辦該本科專業,1994年建立工業外貿碩士點,1996年湖南大學工業外貿專業成為原機械工業部重點專業。
工科院校開辦的工業外貿專業具有其鮮明特色。由於擁有強大的理工科學科優勢,很多院校都將該專業的培養目標設定為既懂工業行業知識,又懂外貿知識的複合型人才。例如,上海交通大學經濟學院明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培養目標是:“根據國際化要求,旨在培養集工程、外經貿業務、外語於一體的複合型的國際經濟與國際貿易方向的高級國際商務人才”。武漢理工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建設則強調專業學習與現代科技行業技術特點相融合。天津科技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培養的畢業生“既掌握國際貿易基本理論和實際業務技能,又了解相關產品學知識,並能熟練地應用英語從事經濟貿易活動,能夠較快地適應企事業單位的崗位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