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認識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
一、國內外相關專業的發展狀況
(一)我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發展狀況
1.改革開放以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科的發展
1952年,參照蘇聯高等學校製度,全國高校開始普遍設置專業,財經應用類專業共有13種,對外貿易是其中之一。經過1955年及1961年的專業調整,1963年國務院批轉了原國家計委、教育部共同修訂的《高等學校通用專業目錄》,其中財經部分共有10種專業,對外貿易經濟仍然在其中。
盡管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一些院校已經開設了國際貿易專業,但由於一些發達國家對我國實行經濟封鎖和禁運,再加上我國對外經濟關係長期受“左”的思想的影響,當時強調的是自給自足的經濟政策,國際貿易的功能僅限於“互通有無,調劑餘缺”,在貿易戰略上體現為單一的進口替代,國際貿易在這一時期的發展受到極大的約束。相應的,國際貿易專業也沒有良好的發展環境,除了專門的外貿學院之外,在其他許多高校中,國際貿易不再作為一個專業進行設置。有關國際貿易的內容,隻是作為政治經濟學中有關發展社會主義對外經濟關係的一個章節。即便在專門的外貿學院中,國際貿易作為一個專業學科,其體係也很不完整,相關的專業課程也比較少。
在相關教材上,主要是從蘇聯引進《馬克思主義國際貿易學》作為當時大學的主要教材。由蘇聯專家編寫的教科書主要有三本:一本是由N.C包達包夫著的《國際貿易》(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51年版);一本是由烏菲莫夫著的《蘇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52年版,上、下冊);一本是由N.C包達包夫、T C.羅根斯基和O.H卡伯林組成的編輯委員會進行總校閱的《國際貿易》(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57年版,上、下冊)。此外,我國自己編寫的反映中國外貿政策的教材也作為少數幾門重要的專業課程之一。例如,北京對外貿易學院編寫的《中國社會主義對外貿易經濟問題》(1960年版),從內容來看實際是一本文件摘編;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66年出版的《中國對外貿易基礎知識》,則以大量篇幅闡述了當時的國家外經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