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程(Financial Engineering)一詞是由倫敦的一些銀行在20世紀80年代首先提出並使用的,這些銀行設立專門的金融風險管理部門,聘請專家,運用遠期、期貨、期權和互換等金融產品進行組合、搭配,精心構造出各種風險管理方法和方案,並向客戶出售這些方案,這就是最初的金融工程,這些專家也稱為金融工程師。
金融工程的思想早在兩三千年前就已經產生,在古希臘、古羅馬和古印度時期就有衍生產品的記載,那時期權的思想已在古希臘萌芽。12世紀,歐洲的法蘭得斯商人就開始使用遠期合約;16世紀歐洲出現“鬱金香熱”;17世紀初阿姆斯特丹銀行利用工程化思想嚐試發行銀行券;到1848年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開始商品期貨交易。但是,金融衍生證券和現代金融工程技術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開始進入一個空前發展的階段,可以用“革命”一詞來形容當時在金融市場上發生的變化和創新。幾乎每一天證券報刊上都會帶來一個裏程碑式的廣告,這標誌著又誕生一種新的證券。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生了很多具有曆史意義的金融產品創新和技術進步的事件。例如:
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產生了很多金融期貨。1972年產生了外匯期貨;1975年產生抵押貸款利率期貨;1976年產生國債期貨;1982年產生股指期貨。這些金融期貨的產生,大大滿足了當時日益增長的金融風險管理需要。
1973年,美國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hicargo Board Options Exchance,CBOE)開始交易第一個標準化期權合約。隨後產生並發展了期權價格關於其影響因素的風險敏感性指標,並用於分析和管理期權和資產的價格風險。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現了利率互換和貨幣互換。金融互換合約的誕生,體現了人們把比較優勢原理創造性地應用於設計金融產品,實現了在資產負債等期限較長金融產品上進行風險管理、投機和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