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做父親的幸福:好爸爸東子16年教子隨筆

女兒該怎樣成長成才

字體:16+-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學習”。

女兒從牙牙學語到蹣跚學步,開始用好奇的眼睛打量這個世界,我開始思索,怎樣讓孩子認識“學習”這個詞?對孩子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什麽?

為什麽會有這樣的思索?還是源於當前的教育現狀。

現今,在許多家長看來,“學習”就是早早把孩子送到學校,讀了小學讀中學,讀完中學考大學;“學習”就是坐在課堂上認真聽老師講課,放學回家認真完成作業,考試取得優異的成績……

而對孩子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是要孩子“有出息”。怎樣才能“有出息”呢?自然要在上學的時候刻苦讀書,有一個好成績,然後要考上好一點的大學,將來當大官、掙大錢、做大腕。

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家長對學校教育抱著極高的期望值。

於是乎,從上學的第一天起,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孩子們進行著教鞭指揮下的學習,而且目標單一:考大學;內容單一:考試範圍內的課本知識;方式單一:死記硬背、勤學苦練……

如此的教育,“寓教於樂”、“因材施教”隻是口號,其實質和我們一直在批判的“應試教育”無二,甚至更加強調分數。

有一幅漫話,第一張圖片上畫著一群孩子的腦袋,有方的有圓的有胖的有瘦的,圖注“入學時”;第二張圖片上依舊是一群孩子的腦袋,卻是一個模子裏刻出來的,一模一樣形狀的臉,而且鼻子上統一架副眼鏡,圖注“畢業時”。不用多說了,一幅漫畫點出了學校教育的實質。

這種流水線式的統一模式的教育,加之某些教師陳舊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繁重的課業負擔和心理負擔,不知道扼殺了孩子多少活潑的天性、鮮活的個性、靈異的思維……

回顧我走過的學習之路,很多人為我感到遺憾:你頭腦聰穎,如果當年不輟學,也許能考上重點大學,甚至可以讀個碩士博士。雖然我失去了進校係統學習的機會,卻也慶幸隻在學校讀了6年書,自己的一些特質才幸免被應試教育所扼殺。正是因為沒有走那條獨木橋,我腳下的路反而更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