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需要群體生活,需要夥伴,否則孤獨會讓孩子形成不健康的心理,以致影響孩子將來的社會適應力和人格發展,尤其是單親家庭的孩子。
在前文中,我講過女兒小時候的朋友,為了讓孩子擁有更多的朋友,2004年春,我出差去沈陽,認識一個讀小學三年級,比依依大兩歲的小姑娘,由我牽線搭橋,使她們成為未見麵的朋友——筆友。後來,在去沈陽簽名售書的活動中,我和依依還專程去看望了那個小姑娘,兩個小夥伴相見,擁抱到一起都激動地哭了。
我的女兒我了解,她的生活離不開小夥伴,我即便天天陪著她,也替代不了同齡夥伴,所以確定離婚後,在我還沒有到煙台接依依過來時,就向鄰家打探,誰家有10歲左右的小姑娘。幾經問詢,終於得知在我們門洞一樓,也就是我家樓下與鄭大姐對門的那家,有一個比依依大三歲的小姑娘,開學上初中二年級。
得知這一消息,我很高興,我相信依依的交際和適應能力,她會很快和這個小姐姐成為好玩伴的。有一個可以帶她外出遊玩的老爸,有學校的同學相伴,再加上這個鄰居小姐姐陪玩,孩子離開媽媽的孤獨感就會降低很多。依依後來在她的日記中這樣寫道:
在大連上初一的時候,我認識了住在我家樓下的小姐姐,她比我大三歲,在讀初二。瘦高的她有著一頭烏黑的長發,小巧的臉上長滿了青春美麗痘,這並不妨礙她的陽光,細細的聲音注定了她是溫柔的女孩。
我們一起玩的時候,我們的行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蹦蹦跳跳,她沉穩成熟。我們雖然不在一個學校,但是在放學時我們經常會遇到,然後一起回家。她到一樓後回家,我獨自再上二樓。有時放學後,我們都寫完了作業,就會一起在小區裏的小廣場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