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做父親的幸福:好爸爸東子16年教子隨筆

我帶女兒去趕海

字體:16+-

在東子的童年裏,是沒有關於海的記憶的。

“小時候媽媽對我講,大海是我故鄉。海邊出生,海裏成長……”從小生活在東北平原的鄉下,跟大海沒有任何淵源的我,是伴著朱明瑛的歌聲開始了對神秘大海的向往的。

18歲,參軍到部隊,我湧入大海的懷抱。這些年我一直過著“四海為家”的漂泊生活,從渤海到黃海、東海,再到南海,中國的四大海域的海濱城市我都曾生活過,並且都曾在那裏的海灘上趕過海。

“趕海”一詞,對於遠離大海的人較為陌生,而對居住在海邊的人們,是再熟悉不過了,因為這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趕海就是根據潮漲潮落的規律,趕在潮落的時機,到海岸的灘塗和礁石上打撈或采集海產品。

我所在的部隊駐守在黃海北部的外長山群島,每到周末退潮時,我們戰友三五相約,帶著鐵桶、鐵絲、螺絲刀等工具,來到海灘礁石下,采集海產品。駐地的漁民把我們的這種行動稱為“趕海”。

女兒出生在內陸,小時候總纏著我講當兵時的故事,其中就有這趕海。聽了我的描述,依依也總想著去趕一次海,我答應她,等她稍大一些再帶她去。

剛才說了,依依五歲半和媽媽來大連度假,此間我帶孩子到甘井子和老虎灘趕了兩次海,後來我們在煙台生活期間,我也帶孩子趕了幾次海,而最頻繁最難忘的趕海,是在我和孩子相依相伴的大連。

由於孩子剛離開媽媽,我換著樣地哄孩子開心,這其中的一項就是我們爺倆都喜歡的趕海。那是一個周末,我們上網查了離家最近的海灣什麽時候退潮,然後帶上小桶、螺絲刀、鐵絲、小鐵鍬等工具就出發了。

我們乘坐公交車到達目的地,523廠廠區外的一片海灘。沙灘上到處屹立著礁石,有的臨海的礁石上,還可以清晰地看見海水退潮前的水痕,沙灘上還有形狀各異的石頭和漂亮的貝殼。我們到來時,大潮還在退著,隨著潮汐的下退,灘頭和礁石**得越來越多,有些大型的礁石上形成了很多大小不一的水泡子,這些水泡子,有的直徑三四米,有的隻有二三十厘米,泡子周邊是碧綠的海菜、海草、海虹和海蠣子,水中有小魚、螃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