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決定命運”,麗莉關愛他人的性格和善良品質,決定了她能在最危險的瞬間,做出舍身救學生的義舉,而這美好品性的形成,就來源於她的成長經曆和教育背景的慢慢積累。
一、母愛的缺失讓她格外珍惜幸福
1984年1月19日,麗莉出生在佳木斯市郊區鬆江鄉興國村的一個普通家庭中,父親張愛東是一名普通的教師,母親沒有工作,雖然生活條件很艱苦,但麗莉卻跟著父親提早接受了教育。三四歲時,父親上課,麗莉就坐在教室裏安靜地聽他講課,下課了就跟學生們在一塊兒瘋,學校的老師和同學們都特別喜歡她。
轉眼麗莉六歲了,該上幼兒園了,但是父親張愛東和妻子卻有些犯愁,兩人都沒有時間接送孩子。讓兩人意想不到的是,六歲的麗莉像個“小大人”似的跟爸媽說自己能騎自行車去上學,讓爸爸媽媽別擔心。剛開始,張愛東還有些擔心,說要送她,但麗莉堅持不讓送,後來發現麗莉完全駕輕就熟,才放心讓她一個人上學。
麗莉上小學期間,父親調到郊區紀檢委案件科工作,需要經常下鄉,麗莉母親為了改善生活條件,無論冬夏都要起早貪黑地騎著“倒騎驢”走街串巷賣水果,因此,經常是把麗莉一個人留在家。懂事的麗莉並沒有哭鬧,每天早上她自己準備早飯,然後收拾書包去上學,晚上回來做好了飯等著媽媽回來吃。
麗莉每天放學回來都會到媽媽賣水果的地方幫忙,看到媽媽每天凍得哆哆嗦嗦的非常辛苦,麗莉非常心疼。媽媽讓麗莉吃個水果,懂事的麗莉總是把水果拿在手裏舍不得吃。也許就是從那個年齡開始,麗莉養成了自立的習慣。
家裏有爺爺、爸爸的教育,又有媽媽細心的嗬護,麗莉是多麽幸福的孩子。然而,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2004年的冬天格外寒冷,麗莉正在緊張地準備考大學,突然接到家裏傳來的噩耗:麗莉的母親查出得了癌症,已經沒有多少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