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山東省沂南縣人,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在東漢末年避亂荊州,隱居草廬,被稱為臥龍先生。諸葛亮二十七歲時,劉備“三顧茅廬”,他提出“隆中對”,出山輔佐劉備聯吳抗曹,建立蜀漢,三分天下。此後他被拜為丞相,先後經曆兩代皇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主持蜀漢的軍政大事,任人唯賢,使西南地區政治、經濟等方麵均得到較快發展。在上千年的曆史長河中,諸葛亮以他羽扇綸巾的風姿、出神入化的智謀贏得了後世的尊敬,被人們視為“智慧的化身”。在軍事、政治、文學等領域頗有造詣的他在家庭子女教育方麵也有獨到的思想與做法。
第一,鼓勵子女到最艱苦的環境中去鍛煉成才。
諸葛亮在平時的生活中嚴於律己,也總是諄諄教導下一代要注意修身、善德、明誌、致遠、勤學、勵精、冶性,不能依仗父輩的權勢搞特殊化,並且還讓孩子到艱苦的環境中接受鍛煉和考驗。他早年無子(中年才得子諸葛瞻),把兄長諸葛瑾的次子諸葛喬過繼為嫡子。諸葛喬入蜀後,被招為駙馬,拜駙馬都尉,既是丞相的兒子,又是皇帝的女婿。當時在一般人看來,像他這樣有顯赫家世的人留任都城,侍奉於皇帝左右,過上榮華富貴的安逸生活,有何不可呢?但是諸葛亮並沒有這樣做。諸葛亮在北伐中原的過程中,曾屯兵漢中,這個地方離都城較遠,部隊給養需要由蜀地供給,押運糧草和其他軍事物資是一件極其重要而艱苦的工作。諸葛亮命令諸葛喬和其他將領一起,擔負這一任務。諸葛喬受命督率士兵五六百人,經常頂著濃霧,風餐露宿,長年輾轉跋涉在“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崇山峻嶺中。此中甘苦,不是常人所能想象的。為了讓哥哥能理解這番愛子的苦心,諸葛亮特意給兄長寫了封信,說明他的用意。信中說,諸葛喬本可以回成都,但諸將子弟都在解運軍事物資,大家理應同甘苦,共榮辱,所以特命他和諸將子弟一起在穀中解運糧草物資。諸葛亮對子女的嚴格要求,使他們得以獨當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