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看美國,在美國紐約的中國女子高娓娓,很驚訝美國孩子的生財能力和理財能力,於是在其博客上詳細介紹了美國人如何教育孩子零用錢的經驗。
大多數美國父母認為,如果沒有付出,小孩不應該有金錢。所以很多美國父母都不稱之為“零用錢”,而稱之為“報酬”,或者稱之為“工作支付”。而大部分美國父母給孩子錢有三個初衷:一是遵守按勞付酬的原則;二是讓孩子們有一定的錢可以購買他們必要的食品和學習用品;三是讓孩子得到一些實際的勞動鍛煉。
美國總統奧巴馬12歲的大女兒瑪莉亞和9歲的小女兒的薩莎,也必須要做家務才有零用錢。奧巴馬接受訪問時,曾經表示對他的兩個女兒管教嚴厲,如果做家務,每星期能領得1美元的零用錢,家務包括布置餐桌、清洗碗盤、打掃自己的房間和衣櫃等。
當然,這種理財方式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孩子可能純粹為了錢而勞動,不給錢就什麽都不做。所以一些美國的教育學家建議,不要為孩子們所做的每一件小事支付報酬,而是要區別“付費”和“非付費”的勞動。
其中,付費的工作是那些不完全屬於自己的事,如公共區域的衛生、洗車、修剪草坪、修理屋頂等。
非付費的工作是那些完全是自己的事,隻是為自己服務的,以及一些孩子該做的基本小家務。例如,洗自己的衣物,整理自己的床鋪和房間,洗碗,掃地等。這些都是應該做的,所以沒有報酬。在零用錢的使用方麵,美國的爸爸媽媽一般不直接幹預,但給予一定的指導。例如,建議孩子,30%用於消費,30%用於短期儲蓄,30%長期儲蓄和10%作為捐款等。
在加拿大,父母教給孩子的理財觀念與美國相似,在孩子零花錢分配方麵也分為四個部分。例如,加拿大理財專家阿德利亞·切利尼·裏耐克就為父母們發明了“四罐理財法”:她認為理財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拿四個罐子,貼上儲蓄、消費、投資和慈善四個標簽。當孩子得到一筆資金時,把這筆資金分成四份,分別放到這四個罐子裏。從此,開始培養他們對理財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