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習慣決定孩子一生

千方百計讓孩子相信自己是個好人

字體:16+-

在我看來,兒童教育有一個最基本的原則,也是最神聖的原則,就是千方百計讓孩子相信自己是個好人,是個能人,是個充滿希望的人,是個幸福快樂的人。用心理學的語言說,就是培養人的積極的自我概念。

什麽是自我概念?自我概念起什麽作用?用通俗的話講,就是你認為你是一個什麽樣的人,你就會怎樣去生活。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個好人,你就會走正路做善事,心中充滿希望;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個壞人,你就會走邪路做惡事,心中充滿絕望。

實際上,每個人的心裏經常在自我建構:我是個好人嗎?我是個能幹的人嗎?當你懷疑自己是個壞人時,你正直善良的人生防線就搖搖欲墜了;當你懷疑自己是個笨蛋時,你自信自強的人生根基便開始崩潰。父母和老師們要知道,由於弱小,孩子是非常容易懷疑自己的。因此,父母與教師的一個神聖使命,就是千方百計讓孩子相信自己。

心理學認為,每個人的心中都存在一個“自我”的概念。所謂“自我”,是指個體意識中關於他自己的基本特征的一個總的觀念、圖式或框架。“自我”的存在及它對個體行為的作用,是自我意識的重要表現。

心理學家哈澤爾·馬科斯(H.Markus,1977)在大量測試的基礎上,區別出三組女大學生做測試,第一組是能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是有高度的獨立性的,第二組能肯定自己是比較獨立的,第三組不知道自己是獨立還是依賴的人。實驗者要求被試者指出一係列形容詞中的每一個是否符合其個性。結果,同第二、第三組相比,第一組以最快速度確認“獨立性的”這一形容詞符合其個性。

在另一項實驗中,向被試者出示一份關於她的建設性能力測驗的假成績,即有些成績是高於或低於被試的實際水平的。結果顯示,具有強烈、清晰的自我觀念的女性被試者,最容易拒絕或反駁那些不符合其個人特點的假成績。馬科斯於這類研究概括地指出:被試者的自我觀念使她們迅速地把握外界同其自我觀念有關的信息,因而能夠很快決定某個形容詞是否適用於她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