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和地中海一帶,有一種被昆蟲學家稱作行列蛾類的毛毛蟲。
這種毛毛蟲從卵裏孵化出來以後,就成百隻地集合在一起生活。在外出覓食時,通常是一隻隊長帶頭,其他的毛毛蟲頭頂著前一隻毛毛蟲的屁股,一隻貼著一隻排成一列前進。為了防止哪一隻不小心走岔路跟丟了,它們還一邊爬行一邊吐絲。等到肚子吃飽,毛毛蟲們又排好隊沿原路返回。
可以說,這種毛毛蟲過著一種非常刻板的生活。
這種毛毛蟲,引起了法國自然科學家約翰·亨利·法伯的注意。為此,法伯準備做一個實驗。
在一隻花盆的邊緣,法伯擺放了一些毛毛蟲,讓它們首尾相接,圍成一個圈。與此同時,在離花盆周圍隻有6英寸的地方,法伯又放了一些毛毛蟲們最愛吃的鬆葉。
一隻緊跟著另一隻後麵,充當“跟隨者”是這些毛毛蟲天生的習性。因此,它們盲目地跟隨著前麵的毛毛蟲走,一圈圈的繞著花盆走,這群毛毛蟲在花盆邊緣,一直走到精疲力竭才停下來,其間它們也稍做休息,但是沒吃也沒喝。
圍成一個圈,這圈就成為這群毛毛蟲難以走近食物的怪圈。因為,這時的毛毛蟲沒有隊長了,也可以說每隻毛毛蟲都是隊長,隻是它們一隻跟在另一隻後麵,它們所能走出的路線隻能是一個圈。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守紀律的毛毛蟲隊列絲毫也沒有亂,依然沒頭沒腦地圍繞著花盆和鬆葉兜圈子。連續七天七夜時間過去了,毛毛蟲們饑餓難當,精疲力竭。一大堆美食鬆葉,就在離它們不到6英寸遠的地方,結果這些毛毛蟲卻一個個餓死了。
這就是著名的“毛毛蟲實驗”。
在對這次實驗進行總結時,約翰·亨利·法伯的筆記本裏有這樣一句話:“在那麽多的毛毛蟲中,如果有一隻與眾不同,它們就能改變命運,吃上新鮮的鬆葉,告別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