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到8個月左右,會經常關注著媽媽或照顧他的人,一旦媽媽從視線裏消失,就會表現出不安和哭鬧,這就是分離焦慮。
研究證明,分離焦慮一般出現在1歲之前,18—24個月時達到頂峰,在整個嬰兒期和學前期,其強度會逐漸減弱。
不同氣質類型的孩子,分離焦慮的表現也不同。相對而言,氣質敏感的孩子會表現得更為強烈一些,比如熊壯壯就是這樣。對待這樣的孩子,父母就更要有耐心,並且多費心了。
然而,和父母建立起良性依戀關係的孩子,在媽媽離開時分離焦慮要輕得多。他們也會哭,不過大部分時候是哭給媽媽看的,當媽媽真的走了,他們通常很快就會收住哭泣,接著玩,因為他們知道媽媽會回來。
可見,良性的依戀關係是緩解分離焦慮的基礎,親子分離要逐步進行,一開始先短時間分離,然後再逐漸拉長時間。但父母一定要在向孩子保證的時間內回來,讓孩子心裏有底。
當父母需要離開時,最好留給孩子足夠的時間,不要匆忙離家,不辭而別。在離開之前,讓孩子明白你總是會回家的。臨走時向孩子做一個簡短而積極的告別,並形成習慣。例如親一下,擁抱一下再跟孩子說再見,然後離開。不要因為孩子哭而戀戀不舍,哭可以幫助孩子釋放焦慮,並更好地適應與父母分離。
答應孩子將在某一時刻回家,就要做到。如果回來晚了,要打電話解釋原因,並告訴孩子你很快就會回來。不要趁孩子不注意悄悄離開,這樣雖然是最簡單直接的做法,但會讓孩子逐漸失去對父母的信任,並加重分離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