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遷”既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
每個孩子都有巨大的差異,每個孩子身上都蘊藏著我們所不知道的秘密,每個孩子都有成為“這個樣子”的理由。教育孩子,你最好就針對他的“這個樣子”。莫紮特5歲就能拉一手好提琴,7歲就會譜曲,那是莫紮特。李白,我們也知道他有鐵杵磨成針的故事,但是他成為大詩人還是天分最重要。對一個孩子而言,簡單的對比解決不了問題,不妨就耐心地和他說話,耐心地為他作分析,這樣孩子既不會自卑,也可以減少很多對他人的妒忌和敵意。
為何父母常要將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進行對比?究其實,並非為了刺激孩子的學習欲求,而是父母們的虛榮心在作祟。
父母們沒有想到,一旦對比,孩子的自尊心就會受到打壓,慢慢地,在否定自己中埋下怨恨的種子,這是不利於親子關係的建立的。英國著名哲學家、教育改革家斯賓塞在其《什麽知識最有價值》中提及人在生活追求上普遍存在著虛榮心理,在孩子的心智教育上更是如此,“虛飾先於實用”,直接導致教育的緣木求魚、舍本求末,人們隻熱衷於追求過多的刺激、稱讚、榮譽和地位,卻忽視了對知識價值的追求。他認為,這是因為社會需求總會壓倒個人需求,從而不自覺地遮蔽了人的個性。與其一味地比較、攀比,不如在孩子的心靈成長上切實地做一些看似無關緊要、實則意義重大的培育工作。誇美紐斯覺得,唯有“恰當的教育”,才能將具有生物意義的人變成一個具有社會意義的獨立的人,特別是在孩子的生命早期,更容易使其本性發揮出應有的力量,但孩子若形成某些陋習,要改變是相當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