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孩子的學業成績欠佳,父母也應全力鼓勵孩子保持學習的熱情,同時應該有勇氣放低對孩子的期望值,因為最終決定孩子未來的並不是他的學習成績,而是繼續學習的信念。
我們文化中缺乏對人真摯的讚揚和鼓勵,缺乏從一件小事中體會快樂的傳統,缺乏做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人生才有意義的認識。我們習慣“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習慣“做大事”,取得“大成就”,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喜歡批評、否定和消極暗示。一件事情你還沒嚐試,有人就會提醒你肯定做不好;一件事情稍有點難度,馬上想到的就是退縮;一件事情隻要不合父母的心意,很可能就會遭到挖苦與諷刺。這些情況在家庭文化中都很嚴重,作為父母,改變自己就要從克製批評的欲望開始,從改變“正話反說”的習慣開始,從改變自己的“不相信、不鼓勵、不期待”的習慣開始。不是對孩子的不足、缺點、短處視而不見,而是在孩子有勇氣去嚐試、去改變時,助他一臂之力。
一個玻璃杯中有半杯水,在樂觀者眼裏,他會說:“咦!杯裏還有半杯水。”在悲觀者那裏,他會說:“哎!杯裏怎麽隻有半杯水。”前者帶著驚訝的態度感受生活的點點滴滴,後者缺乏感恩而表現出埋怨。無獨有偶,在父母那裏,麵對孩子的各種表現,我們總會聽到,“怎麽才考九十多分,而不是一百分”,“你身上優點挺多,但是——但是,這些錯誤卻應該‘怎樣——怎樣’”,言之鑿鑿,大有把孩子“吃掉”之勢,卻很少聽見諸如“不錯嘛,已經考了這麽多,隻需加把勁,便會更完美”,“你做得不錯,隻是有一點還需再努力”之類的話。兩種思維方式導致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效果,總是埋怨孩子的父母看到的是一個不爭氣而失敗的孩子,而常常鼓勵孩子的父母卻看到了一個充滿自信而成功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