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一次我們學識字,遇見了很多帶蟲字旁的生字詞:
“蜻蜓、蝴蝶、蚯蚓、螞蟻、蝌蚪、蜘蛛。”
原本,他帶著我們讀幾遍,分析一下字形,就可以過去了。可是讀著讀著,他的聲音發生了變化,都是我們聽不懂的發音,不知道在說什麽。看我們一臉茫然,他壞壞地笑著說他剛才念的是方言,說的是這些東西在他老家的稱謂,他再讀一遍,讓我們仔細聽,猜猜看是什麽。
有些比較容易,聽著音估摸著我們能猜出來:
“織主”(音),我們猜是“蜘蛛”。他笑著說對了。
有些就難一點了:
“胡楊貼”(音),猜過幾遍後,我們確定是“蝴蝶”,他誇讚我們厲害。
可是,更多的就不知所謂了:
“卡瑪露”(音)是什麽?
“灑樣”(音)是什麽?
“你子”(音)是什麽?
“含卻”(音)是什麽?
他的家鄉方言很土,音很重,猜起來真不容易。
我們索性瞎蒙,一個個興致勃勃。
猜完他的之後,有人說也要講自家方言,不過,隻有小Q、小Y、小X同學上來秀了廣東話、江蘇話和東北話,其他人都不會說方言,隻會說普通話了。想想真可惜。
這節課帶給我很大的衝擊,直到我長大了稍懂事一些之後,還會記起那節課上方言的聲音。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們都要他用家鄉方言讀童謠“唐僧騎馬咚哩個咚,後麵跟著個孫悟空……”,那濃重的方音,那自由奔馳的語言節奏,像鼓點一樣敲擊著我的心。每到這時,我總不免想得很遠很焦心: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很多民族的東西會丟失;科技的高度發達,民間的東西會丟失。隨著社會的發展,地域文明也在逐漸萎縮,我們的長輩那一代是邊長大邊拋棄,我們這一代,拋棄得更徹底,且毫不留戀、毫不在意。在他的課堂上,這些不經意的嚐試,悄悄透露了他心中的一些小秘密——且把方言拾起,找回我們失落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