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林清玄老師的散文。小學課本裏選了兩篇,一篇是三年級要學的《和時間賽跑》,還有一篇是六年級要學的《桃花心木》。說實話,為什麽前者放在三年級學,後者放在六年級學?至今我都搞不清楚理由在哪裏,就像我搞不清楚為什麽一到六年級的課本裏,到處都是散文,而且改編的居多,看不到幾篇有血有肉有骨頭的佳作。
但是這篇《和時間賽跑》,我們倒是很喜歡。記得在課堂上,他和我們PK朗讀,我們都能讀得有聲有色,頗有投入的感覺。
當然也不是全都喜歡,還是有一個孩子說不喜歡,理由是他讀了之後,覺得有些難過。
難過也可以是不喜歡的理由。這並不好笑,說難過是對的,時光無情,就像胡德夫在《匆匆》裏唱的那樣:“初看春花紅,轉眼已成冬,匆匆,匆匆,一年容易又到頭,韶光逝去無影蹤。人生本有盡,宇宙永無窮……人生啊,就像一條路,一會兒西,一會兒東,匆匆,匆匆……”
我們總是在時間裏掙紮,又總是迷失在時間裏。
我清楚地記得,自從三年級上學期開始,我們好像一下子就長大了。大家普遍都有了時間的緊迫感,很多人都能爭分奪秒去完成作業。不管是誰,隻要有空就去做作業,嘴裏還念叨著:“跟時間賽跑,我要跑在時間的前麵……”
課堂上,他和我們聊起曾經和林清玄老師的一次交往,他說那是在深圳圖書館聽林老師的講座《從人生的底層出發》,然後和他一起共進午餐,其間聽了他很多故事,印象最深的是他童年的饑寒,還有成名後在人生巔峰處突然隱退,入佛寺讀經千卷,三年後再度出山……種種經曆,可謂曲折多端。問及他當時的想法,林老師告訴他說,他的每個決定都是順從自己內心的呼喚。
這樣活得很真,很自在,他說。後來讀林老師的作品,印象深的是林老師如此解讀新美南吉的《去年的樹》,他告訴自己的孩子:“這個世界雖然總在變動,一棵大樹可能馬上變成火柴,但是有許多東西卻不會因為形體的變化而改變,因為形體的失去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