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走進共和:日記所見政權更替時期親曆者的心路曆程

第二章 烽火連三月

字體:16+-

引子 天災人禍

辛亥新正黃河以北廣袤地區的漫天大雪,的確未能成為豐年的吉兆。是年全國大範圍的瘟疫及水旱災害頻仍,東三省的疫情從上年開始持續蔓延,各地染病死人無數,慘不忍睹。春夏以後,各省水旱災害不斷,尤其以水災為重。身居樞垣的許寶蘅記:“今年水災甚多,江蘇、湖北、浙江、安徽、吉林災情均重,皖中兼被風災,直隸永定河決口,天災殊可畏也。”[1]詳情如是年春夏間,長春一帶大雨成災,“農田損失不知價值幾百千萬。聞吉林有搶米之案,呼蘭水災哀鴻遍野。”[2]浙江湖州、紹興、台州大雨大風成災,水勢較此前最嚴重的鹹豐三年大水大三倍不止。就連疏於記事的吉城也在日記中罕有地記下“蘇皖浙湘鄂水災”的異常情勢。[3]大災之後,大江南北許多地方饑民成群,四處流動,掠米搶薪風潮此起彼伏,整個社會陷入劇烈動**之中。

天災與人禍往往交相作用。清政府的鐵路國有政策以及川省官員處置失當,引發大規模的四川保路風潮,成為武昌起義爆發的導火索。說川路風潮是激生民變,再恰當不過。根據世界各國的經驗,清廷從有利於統一以及國防建設的角度主張將各自為政的商辦鐵路幹線收歸國有,並非毫無道理,各地自行其是、五花八門的鐵路建設,的確很容易滋生國家內部紛爭的亂象。在商辦各路之中,川路的建設尤其弊病叢生。川漢鐵路的規劃,多少有些一廂情願,紙上談兵,組織者和規劃人都未曾料到,這一條路線之中的宜昌至萬縣段,竟然是世界鐵路史上最難的路線,其難度甚至比後來舉世聞名的青藏鐵路有過之無不及。民國以來,宜萬鐵路幾上幾下,整整一個世紀之後,在各種高科技和國家大投入的強有力支撐下,極富築路經驗的施工單位百折不撓地堅持,才終於得以全線貫通。在長期的修築過程中,有時為了打通一條隧道,幾年間周而複始的不斷塌方令施工者屢屢前功盡棄,使得那些能征善戰的鋼鐵硬漢們萬分沮喪,好像完全看不見勝利的曙光,幾乎陷入令人窒息的絕望境地。換言之,一個世紀以前,川漢鐵路可以說是根本沒有條件付諸實現的理想藍圖。當年的築路者雖然請到在中國最具資質的詹天佑團隊進行設計和施工,仍然可以斷言,大功告成的希望相當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