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組織國會請願以及通國學界同誌會而被遣戍新疆的溫世霖(原名溫昱,字支英、子英,天津宜興埠人),放在士紳之列多少有些另類,他是清朝最後一科秀才,曾肄業於天津水師學堂,當過幕僚,辦過學堂,編過報紙。為其《昆侖旅行日記》作序的陳寶銘說:“溫君北方之強也,具一往無前之誌氣,抱百折不回之精神,欲建掀天揭地之盛業,博震古鑠今之令譽”[43],換言之,也就是有些好出風頭的意思。果然,經此一番震動,溫世霖舉世聞名,其遣戍新疆,萬裏奔波,一路風塵,固然千辛萬苦,卻受到沿途各地官紳商界的照顧優待,自己也得以借此訪察西北風土人情,尤其是對於曾經寄予希望的新政憲政有所驗證。
溫世霖於宣統二年十二月初七日,也就是1911年1月7日,在天津寓所被警察入室拘捕,未經審訊,即發送新疆,初九日住豐台,次日至石家莊,十一日到河南彰德。變生不測,溫世霖連行李也未及帶。其實溫世霖本來並不讚成學生的激進主張以及幹政行為,他被推為通國學生同誌會會長,正是因為代表們擔心學生的偏激言行可能導致情緒和局勢雙重失控。溫世霖對於學生的割股刺臂斷指等激烈舉動極不讚成,被逮後倉促間還不忘致函嚴修等人,告以應從速籌備立憲等事。(35)
作為國事欽犯,溫世霖雖然遭到清廷的嚴懲,可是各地具體承辦的官員卻不以罪犯對待。宣統二年十二月十三日(1911年1月23日),河南鹽務張桂生函告其子,“吾國此次對待犯人這等優異,是從來所未有。當溫公到時,州署預備早飯,如接過路委員局麵。飯後,手巾把、漱口盂、茶點、瓜子,居然客坐,毫無苦況。押解委員談笑自若。欽犯過境向雖如此,未有如此次之優者。”(37)階下囚儼然座上賓,朝野之間乃至官場之上善惡是非的標準如此大相徑庭,往往就是非變不可的征兆。[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