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走進共和:日記所見政權更替時期親曆者的心路曆程

第三節 融入新朝?格格不入?

字體:16+-

民國元年1月1日,奉臨時政府令改用陽曆的張謇對於新政權的許多做法不無異議。關於改元一事,即認為:“以名義論,既不用陰曆,不當複言月,當雲某號某日,以號代月。”被推為南京臨時政府實業部總長,也覺得“時局未定,秩序未複,無從言實業也”。而“與孫中山談政策,未知涯畔”。[29]辛亥十二月一日(1912年1月19日),家廟行禮,張謇寫春貼“民時夏正月,國紀漢元年”;“晉以武興虞不臘,周於農用夏之時”。可見其對時局的看法。他希望南北和談成功,免予戰事,對汪精衛極盼和局成就為人民幸福,覺得“此君解事可喜”。(663)因為漢冶萍與日人合資事,張謇與孫中山、黃興等意見分歧,便以“前不能參預,後不能補救,自劾辭職”。清帝退位,張謇認為“大局定矣,來日正難”。(664)孫中山解職,張謇許以“設繼清帝遜位後數日行之,大善”。(666)凡此種種,都顯示在最後時刻拋棄清政府的立憲黨人,對於革命黨還是心存芥蒂。

民國元年,張謇剛好六十歲,生日那天,“時代已更,衣冠都簡,煩縟較省”。(668)他倡建敬老院,賀壽的錢物均移作建院費。他對革命黨人顯然懷有惡感,對北京政府期望亦不高,雖然不能忘懷於政治,更多地還是願意從事工商實業和社會慈善活動。

目前所見吳虞的日記一開始就是用皇帝紀年,所謂皇帝,其實是黃帝。他知道南京臨時政府從1912年1月1日起改用陽曆,可是日記仍然沿用陰曆。吳虞不是紳,甚至沒有士的身份,他進過書院,也留過學,至多算是新知識人。辛亥除夕,曆經劫難的吳虞希望厄運過去,來年大吉大利。[30]進入民國的吳虞,準備半日看舊書,半日看新書,大量密集地溫故知新,閱讀範圍包括政治、教育、經濟、法律、哲學、社會學、曆史、曆代典籍。他繼續參與組黨活動,或許由自己的遭遇,所擬政進黨政綱六條,第一條為完成民主憲政,後兩條是提倡世界道德,改良家族宗教,並出任《政進報》主筆。又參與萬國改良會。社會黨發起人也擬推其為“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