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中國,現代意義的“中華民族”這一認同符號的形成、確立及其內含的一體性觀念之萌生、演變與社會化傳播,乃是中國曆史上的一件大事。其實際認同在清末民國時期已然奠定了最為重要的基礎,完成了實質性任務,但卻並沒有終結這一過程。就各少數民族的認同來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整合,也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說,該過程至今也仍然處在某種延續和自覺深化之中。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廣泛播揚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論”,到90年代後激**神州的“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時代強音裏,我們都分明可以聽到此一認同進程的曆史回聲。
現實是曆史的延續。作為一個關切自己民族國家乃至人類前途的中國人,當他回望近代中國的坎坷命運,品味“亡國焦慮”與“再生渴望”的國人心態史的時候,定能強烈感受到那種平等一體的主導型中華民族觀念及其認同的來之不易,從而備感珍惜。在當今中國,強化中華民族或中華國族的整體認同,無疑仍是時代的使命和當務之急,而與此同時,自覺而有效地維護少數民族的權利,努力保持各民族的文化個性和多樣化發展,也同樣是迫切而持久的需求——如何在兩者之間保持一種張力與平衡,實在既需要國人平靜的理性、深入的調研,又需要長遠的眼光和智慧的創造。
從以上關於近代中國“中華民族”觀念的曆史考察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政治學與人類學視角的歧異和矛盾,也能見及兩者之間的交互作用與影響。而要想真正處理好國內民族問題,包括與國外民族的交往問題,不妨說又期待著思想者和實踐者同時擁有政治學與人類學的雙重關切與複合智慧,去積極探尋同政治一體格局相互涵容、既著眼於長遠而又切實有效的文化融合之道。實際上,不僅是民族問題,還有環境問題、邊疆問題等諸如此類問題,都需要我們既坦誠地麵對現實,又要理性地反思過去和清醒地麵向未來。唯有在與曆史不懈的對話之中,自覺求取和保持一種多元一體、團結統一、人文是尚、和諧發展的民族格局,未來才有可期。國家的命運與人類的前途,端賴於是。這,就是筆者多年研究近代中國有關“中華民族”觀念之後,最後想要表達的一點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