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元年,新成立的中華書局和1897年問世的中國現代出版機構的象征——商務印書館,都在其所出版的中小學曆史教科書中,鄭重使用了“中華民族”一詞,表達了一種包含中華民國各民族在內的民族政治新概念,值得今人關注。
是年10月,潘武編輯的《中華中學曆史教科書·本國之部》由中華書局正式出版。該書在第二章第二節“民族”部分明確寫道:
中華民族以漢族為主位,其他各族更起迭仆,與漢族互有關係者,曰苗族,曰通古斯族,曰蒙古族,曰土耳其族,曰西藏族。
同年秋季,商務印書館也出版了高等小學用的曆史課教材《共和國教科書新曆史》,其中的第4冊第20課“民國統一”的有關內容,也使用了“中華民族”的新概念,並典型地說明了民國的建立對於現代中華民族觀念形成的重要意義。其言曰:
我中華民族本部多漢人,苗瑤各土司雜居其間。西北各地,則為滿蒙回藏諸民族所居,同在一國之中,休戚相通,誼屬兄弟。前此為一姓專製時代,各私其種人,故多不平等之製度。今民國建立,凡我民族,不問何種何教,權利義務皆屬平等,無所軒輊。利害與共,痛癢相關,同心協力,以肩國家之重任。[1]
這裏,“中華民族”一詞和概念在完全現代意義上的較早使用,具有一種鮮明突出的政治文化標誌性。它同“專製時代”的各民族“不平等製度”的廢除和信教自由、人民權利義務平等的政治體製之內涵緊密聯係在一起,實在絕非偶然。下麵,我們擬從幾個方麵入手,就辛亥革命成功推翻大清王朝對於現代中華民族觀念最終形成和認同所起到的作用問題,展開具體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