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近代國人民族自覺的新概念與新符號
“中華民族”是近代中國才出現的新名詞和新概念。它是20世紀初現代性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生成之後,特別是清王朝臨近崩潰之際和最終覆亡之後,在中國逐漸產生發展起來的具有政治、社會文化符號意義的民族觀念凝結物。起初,“中華民族”一度被用來指稱“漢族”,進入民國後,這一用法在一部分人那裏也仍然有所延續。但與此同時或稍後,指稱中國國內包括漢族和其他各族人民在內的大民族共同體之“中華民族”概念,也逐漸傳播開來並日益強勢,最終於20世紀20年代之後,特別是“九一八”之後,成為主導國內政治輿論的“中華民族”概念之流行用法。這後一種主導型、符號化的“中華民族”概念,明確強調中國境內各族人民作為國民或公民的平等身份,他們由曆史延續下來的政治、經濟、文化乃至泛血緣聯係的特殊性及其強化趨勢,以及依托在新的現代共和國家形式上的民族共同體之整體性和統一性,包括各族人民擺脫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實現全民族獨立和現代化發展的共同命運。筆者將這一主導型“中華民族”概念所直接傳導和涵括的族類認同意識,及其運用展開的民族一體化理念和信念等,稱為現代中華民族觀念[1]。
現代中華民族觀念,主要由複合性中華民族和單一性中華民族這兩種觀念形態,以及處於兩者之間的各種含混觀念形態所構成——這些具體的觀念形態間彼此纏繞,相互滲透和作用。就其生成和發展機製而言,現代中華民族觀念一直伴隨著中西思想的遇合與古今因素的交匯,體現著民族和國家的糾結與互動;就其主體的自我感知與認同來說,則又始終包含著情感和理智的衝突與融合,見證著理想和現實的矛盾與調適。作為一種思想史現象和社會文化史現象,此一重要而複雜的觀念,不能不對中國近代史的研究者產生強烈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