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哲學史大綱

哲學史的史料

字體:16+-

上文說哲學史有三個目的:一是明變,二是求因,三是評判。但是哲學史先須做了一番根本工夫,方才可望達到這三個目的。這個根本工夫,叫做述學。述學是用正確的手段,科學的方法,精密的心思從所有的史料裏麵,求出各位哲學家的一生行事,思想淵源沿革和學說的真麵目。為什麽說“學說的真麵目”呢?因為古人讀書編書最不細心,往往把不相幹的人的學說並入某人的學說(例如《韓非子》的第一篇是張儀說秦王的書。又如《墨子·經上、下》、《經說上、下》、《大取》、《小取》諸篇,決不是墨翟的書);或把假書作為真書(如《管子》、《關尹子》、《晏子春秋》之類);或把後人加入的篇章,作為原有的篇章(此弊諸子書皆不能免。試舉《莊子》為例,《莊子》書中偽篇最多,世人竟有認《說劍》、《漁父》諸篇為真者。其他諸篇,更無論矣);或不懂得古人的學說,遂致埋沒了(如《墨子·經上》諸篇);或把古書解錯了,遂失原意(如漢人用分野、爻辰、卦氣說《易經》,宋人用太極圖,先天卦位圖說《易經》。又如漢人附會《春秋》,來說災異。宋人顛倒《大學》,任意補增,皆是其例);或各用己意解古書,鬧得後來眾說紛紛,糊塗混亂(如《大學》中“格物”兩字,解者多至七十餘家。又如老莊之書,說者紛紛,無兩家相同者)。有此種種障礙,遂把各家學說的真麵目大半失掉了。至於哲學家的一生行事和所居的時代,古人也最不留意。老子可見楊朱;莊周可見魯哀公;管子能說毛嬙、西施;墨子能見吳起之死和中山之滅;商鞅能知長平之戰;韓非能說荊、齊、燕、魏之亡。此類笑柄,不可勝數。《史記》說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歲,或言二百餘歲,又說孔子死後一百二十九年,老子還不曾死。那種神話,更不足論了。哲學家的時代,既不分明,如何能知道他們思想的傳授沿革?最荒謬的是漢朝的劉歆、班固說諸子的學說都出於王官;又說“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與流裔”(《漢書·藝文誌》。看胡適《諸子不出於王官論》、《太平洋》雜誌第一卷第七號)。諸子既都出於王官與六經,還有什麽別的淵源傳授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