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人生哲學(舊稱倫理學,殊未當),和他的政治哲學相同,也隻是要人無知無欲。詳細的節目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他說:
別人都想要昭昭察察的知識,他卻要那昏昏悶悶的愚人之心。此段所說的“貴食母”即是前所引的“虛其心,實其腹”。老子別處又說“聖人為腹不為目”,也是此意。老子隻要人肚子吃得飽飽的,做一個無思無慮的愚人;不願人做有學問知識的文明人。這種觀念也是時勢的反動。《隰有萇楚》的詩人說:
隰有萇楚,猗儺其枝。夭之沃沃,樂子之無知!
老子的意思正與此相同。知識愈高,欲望愈難滿足,又眼見許多不合意的事,心生無限煩惱,倒不如無知的草木,無思慮的初民,反可以混混沌沌,自尋樂趣。老子常勸人知足。他說: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罪莫大於可欲(孫詒讓按,《韓詩外傳》引可欲作多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但是知足不是容易做到的。知識越開,越不能知足。故若要知足,除非毀除一切知識。
老子的人生哲學,還有一個重要觀念叫做“不爭主義”。他說: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與之爭。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這種學說,也是時勢的反動。那個時代是一個兵禍連年的時代,小國不能自保,大國又爭霸權,不肯相下。老子生於這個時代,深知武力的競爭,以暴禦暴,隻有更烈,決沒有止境。隻有消極的軟工夫,可以抵抗強暴。狂風吹不斷柳絲,齒落而舌長存。又如最柔弱的水可以衝開山石,鑿成江河。人類交際,也是如此。湯之於葛,太王之於狄人,都是用柔道取勝。楚莊王不能奈何那肉袒出迎的鄭伯,也是這個道理。老子時的小國,如宋,如鄭,處列強之間,全靠柔道取勝。故老子提出這個不爭主義,要人知道柔弱能勝剛強;要人知道“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與之爭”。他教人莫要“為天下先”,又教人“報怨以德”。他要小國下大國,大國下小國。他說暫時吃虧忍辱,並不害事。要知“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強梁者不得其死”。這句話含有他的天道觀念。他深信“自然法”的“天網恢恢,疏而不失”,故一切得其自然。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都是天道之自然。宇宙之間,自有“司殺者殺”,故強梁的總不得好死。我們盡可逆來順受,且看天道的自然因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