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穀城先生是“縱論古今,橫說中外”的史學大家,也是我的老師。關於回憶周先生的文字,夥矣。我的這篇小文,瑣憶幾次與周先生零距離接觸時的情景,作為一個學生對老師的深切緬懷與思念。
我第一次見到周先生,是在1959年的秋天。那時,我剛跨進複旦大學的校門,是曆史係一年級的新生。說實在的,那時的複旦遠遠沒有現在那樣名聲顯赫,但倘說起1925年創辦的曆史係,其綜合實力卻足可與當時的北大曆史係媲美。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當時我係擁有一批像周先生那樣,在國內位居一流的著名教授。曆史係一年級學生有《世界古代史》基礎課,周先生親自為我們上這門課“前言”時的情景,還曆曆在目:隻見先生西裝革履,戴著金絲邊眼鏡,真是風度翩翩。先生操著濃重的湖南益陽口音,侃侃而談。這對我們這些大多20多歲不到的小青年,尤其從祖國各地而來的同學們,似乎都有一種莫名的驚悚。盡管我們一時還不習慣先生的湖南口音,但他的宏論大體意思還是聽得懂,且很明白的,先生說的是:世界是多元的整體,早在古代就表現出多元的特征;古代世界可以分為埃及、巴比倫、波斯、印度、中國和中美墨西哥六個獨立的文化區域,它們各自有特點,自成係統,齊頭並進……此番見解,與他在《世界通史》總論中的觀點是相吻合的。
周先生對這門基礎課和第一次登上大學講台的李春元老師十分關注。記得有一次,李老師講課至中途,周先生從教室側門而入,依然是穿著西裝,很瀟灑的樣子,一聲不響地在課堂中“巡視”,還不時止步,翻看學生的課堂筆記,此時,那金絲邊眼鏡,一隻鏡架套在耳朵上,另一隻在眼前晃動著,嚇得初執教鞭的年輕教師,滿臉緋紅,言辭木訥。這樣的課堂“巡視”,周先生還來過多次。當時,我是《世界古代史》這門課的“課代表”,於此印象尤深,雖則與周先生是零距離的接觸,但卻沒有機會和他說過一句話。在那時我的眼裏,周先生是一座山峰,高不可攀;也是一條大河,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