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瀛寰回眸:在曆史與現實中

“異中之同”和“同中之異”——由古代西方曆史理論說開去

字體:16+-

“我們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異中之同和同中之異。”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在《小邏輯》一書中如是說。他同時指出,隻要我們能承認唯有在現存的差別的前提下,比較才有意義,反之,也唯有在現存的相等的前提下,差別才有意義。他舉例說,一個人能區別一支筆與一頭駱駝,我們不會說這人有了不起的聰明;一個人能比較寺院與教堂這兩個近似的建築物,我們也不能說他有很高的比較能力。於是,黑格爾在作小結時,說了從事比較研究的這句很精辟的話。

在這裏,本文有意借西哲之名言,從古代西方曆史理論說開去,意在表達古代西方曆史理論與後世西方曆史理論之聯結、與古代中國曆史理論之區分、與馬克思主義史學之關聯等。總之,皆留意比較,不管這種比較是曆時性的還是共時性的,都關注兩者之間的“異中之同”和“同中之異”。

一、在“前朝”與“後代”之間

人類的思想遺產之豐盈,是需要逐步累積的;但它之發揚光大,更需要傳承。在“前朝”與“後代”之間,思想遺產當然有間斷性,唯其如此,才能體現各個曆史時期的文化特征;但也有其聯係性與延續性,唯其如此,才能呈現人類思想文化的整體性。這與古代西方曆史理論的累積及其傳承,也是如此。

本文所說的“曆史理論”,是指人們(主要是曆史學家)對人類曆史發展進程的思考,也就是古代希臘(兼及古代羅馬)人對曆史發展進程的思考,所顯現出來的曆史意識。他們最初突出地表現在曆史進程中對神人關係的思考上。

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古代,人們生活在閉塞的和逼仄的生活環境中,對自然界的一切,諸如白晝黑夜,電閃雷鳴,江河湖海,千溝萬壑,乃至雨後的彩虹,深穀的回聲,都懵然無知,無法作出科學的解釋,“通過自然力的人格化,產生了最初的神”。在曆史的最初階段,神總是主宰人,著名的“荷馬史詩”中的描述就是這樣,雖則在那裏出現的是“神人同形同性”,但神還是統治人。公元前7世紀前後,從赫西俄德的《工作與時日》可知,神人關係逐漸開始換位,經公元前6世紀愛奧尼亞地區科學與哲學的興起,至公元前5世紀希臘兩位大史家希羅多德與修昔底德的出世而大變,前者在其傳世之作《曆史》的開篇即聲言,他的研究成果發表出來,“是為了保存人類的功業”,後者在其《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發出了“人是第一重要的”呼喚。這都足以說明,在神話時代與曆史時代之間,他們“揭示了一條很明顯的邊界”,於是到了智者派哲學家那裏,便公然豎起了“人是萬物的尺度”的旗幟,這標誌著“人類精神的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