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瀛寰回眸:在曆史與現實中

總是難以忘卻——寫在大學畢業五十周年之際

字體:16+-

從1959年進得複旦,至1964年畢業至今,轉眼已半個世紀矣。倘偶一回首,在這五十多年的曆史洪流裏,世界劇變,世路坎坷,世間滄桑,所有這些皆已隨浮雲掠過,留下的或震撼、或迷離、或歡樂、或苦痛,還是讓後世曆史學家去評說吧。

1959—1964年,複旦五年,於我個人總是難以忘卻。倘問:它給我留下了什麽?如何總是讓我難以忘卻?我想說的是:

首先,它給我以知識。

複旦曆史係它創辦於1925年,具有深厚的底蘊與積澱,上個世紀50年代院係調整,複旦進入了百年校史上的“第一次騰飛時期”。我們在複旦的五年,正是處在這個時期。60年代初,周揚率高教文史教育評估組,對北大、複旦文史兩係進行評比,以為複旦曆史係可居鼇頭。是的,在那時,複旦曆史係雲集了一批一流的教授,比如在中國史方麵有周予同、陳守實、譚其驤、胡厚宣、馬長壽、蔡尚思等,在世界史方麵有周穀城、耿淡如、王造時、陳仁炳、章巽、朱滶、田汝康等。還有當時已脫穎而出的中青年史家,如程博洪、張蔭桐、胡繩武、趙人龍、金衝及等等,可謂是極一時之選。他們不僅為我們開設專門化課程,而且樂於承擔曆史係學生的基礎課,因而,我們在複旦曆史係的“啟蒙教育”,在如上一流名師的滋潤與熏陶下,起點就高,基礎紮實,為日後的成長,創造了無比優越的條件。

1962年大學時代作者學習時的情景

1959—1964年,我們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隻要略一回顧共和國的編年史,就可發覺,在這裏老是陰晴不定,冷暖失常,更兼幾番急風暴雨,摧落花枝凋零。值得慶幸的是,在60年代初,由於經濟與政治上的變化,在思想文化上也吹來了一股清風,我們因此而得益,獲得了一段難得的可以用功讀書的時間。記得當時係裏特別強調“三基”,即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課程設置上與之配套,為我們打下了紮實與深厚的曆史學基礎。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我結合耿淡如先生的《外國史學史》一課,如饑似渴地閱讀了一些西方史學原著,其中兩部古希臘史學名著:希羅多德的《曆史》和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一直影響著我,影響著我日後從事西方史學史研究的路徑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