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文學思想史研究的視角問題
研究中國文學思想史可以有許多視角,甚至可以說每位研究者都可以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獨特視角。但就中國曆代文學思想生成演變最重要的動因來看,則主體視角無疑是不容忽視的。所謂主體視角就是從作者身份角度考察文學思想的研究路向。我們知道,根據知識社會學的見解,一切知識的形成在根本上都受到特定社會階級、階層或集團的製約,都是一種意識形態,所以從主體出發來研究一種知識係統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需的。當然,這裏的“主體”是指“集體主體”而非“個體主體”。具體到中國語境,這個“主體”就是指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和現代以來的人文知識分子。近一百餘年以來,在中國古代文學研究領域,特別是中古文學研究領域逐漸形成了一種從文化心態入手考察文學思想與詩文風格的整體趨勢,劉師培的《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魯迅的《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王瑤的《中古文學史論》以及羅宗強的《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等堪稱這一整體趨勢形成演變過程中四個不同階段的代表性著述。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文化心理、價值取向乃是他們考察文學思想與詩文風格的共同視角。在前賢的基礎上,我們認為對於這種主體視角還可以進一步具體化,這便是我們的題目上所說的“三大視角”:烏托邦、意識形態、趣味。下麵我們分別予以闡述。
(一)士人烏托邦與中國古代文學思想的超越性品格
在我們的語境中,“烏托邦”長期以來都是一個帶有貶義的詞語,意指毫無意義的空想。近年來,由於受到西方學界的影響,人們開始越來越多地認識到烏托邦對於人類不可或缺的意義與價值。我們這裏所說的“烏托邦”差不多就是在卡爾·曼海姆的知識社會學意義上來使用的,是指那種懷疑現實、批判現實而指向現實中不存在的目標的思想傾向。“士人烏托邦”則是指中國古代士人階層不滿現狀,否定現實,向往更美好的社會形態或人生境界的超越精神。中國古代的詩詞歌賦、小說戲曲為什麽有那麽大的藝術魅力,乃至於千百年後的今天依然令人心醉神馳?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中國古代文學思想中有一種極為寶貴的超越性品格,它賦予古代文學作品一種活潑的生命力,曆經社會變遷而未嚐少衰。這裏所謂“超越性”與西方語境中否定此岸而指向彼岸的宗教救贖不同,是指一種超越現實、批判現實而指向未來的烏托邦精神。儒、道兩家各自標舉的“道”,內涵雖然有所不同,但都是這種烏托邦精神的標誌性概念。所以說到中國古代文學超越性品格的產生,就不能不追溯到這種士人階層的烏托邦精神。可以說,烏托邦精神始終是中國古代文化傳統中最富有現代價值的因素,正是以儒家與道家為代表的士人烏托邦精神構成了中國古代學術文化生生不息的原動力,也構成了中國古代文學思想的活的靈魂。